多年從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我,去年有幸從事一年級語文教學,自以為憑著扎實的語文基本功和多年積累的教學經(jīng)驗,應對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不過是小菜一碟,但通過實際操作并不盡其然: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加之山區(qū)孩子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學前教育,幾節(jié)課下來,就弄得手忙腳亂,無所適從,且收效甚微。通過一段時間對教材的鉆研探索、與同事學習交流、教學中反思總結(jié),逐漸摸出了一些“門道”。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是閱讀的基礎,是教學之重點,如果為識字而識字,正好似“有意栽花花不開”,倒不如“無心插柳柳成蔭”。我認為要想讓孩子識記更多的字,在教學中一定要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增加課堂趣味性,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孩子在快樂中無意識接受識字教學,從而達到識字的目的。

一、 聯(lián)系實物 形象記憶

低年級的孩子基本是形象記憶為主,我們的漢字很多都是象形字,如課本中的“日、月、水、火、馬、牛、羊、鳥、魚、山、石、田……”都是古代的象形字演變而來的,和實物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所以讓學生觀察實物或媒體圖片,引導孩子們發(fā)現(xiàn)“物形”與“字形”的相像之處,這樣,識記生字就輕松多了。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抽象思維能力要強得多,所以識字教學與具體的事物和形象相結(jié)合,有利于學生識記。如:學習“休”這個字,首先要想到木,一個人靠在樹上,就是累了想休息了,這樣一想“休”字就會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削好的鉛筆“一頭小一頭大”就是“尖”,小小的土就是“塵”……引導形象記憶,既達到了識字的目的,又開啟了學生思維想象能力的發(fā)展。

二、 開展活動 激趣識字

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我根據(jù)孩子喜歡做游戲的特點,在教學中常以各種小游戲作為載體識字。如在教孩子學習了一些生字以后,為了鞏固記憶,我經(jīng)常采用開火車、摘果子、找朋友(漢字與拼音、同音字、形近字、反義字等)猜謎語等方法,特別是摘果子游戲最受學生歡迎。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1》時,我在黑板上畫上一棵大樹,樹上開滿了花兒,結(jié)滿了果子。果子上都是本課學習的生字,花朵上是生字相應的拼音。第一步請學生扮成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去摘果子,大多孩子能很快摘下自己認識的字。第二步我讓又一撥孩子摘自己喜歡的花朵(必須是熟識的音節(jié))。第三步找朋友,為了鞏固記憶,讓生字和拼音相對應的花和果結(jié)對子,當孩子們互相找到朋友時,非常高興。就這樣,在充滿樂趣的活動中完成了生字教學的目標。因此,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使孩子處在一種快樂的氛圍中主動學習,喜歡學習,是增加孩子識記生字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巧用插圖 對比識記

低年級的課本中有大量的插圖,色彩鮮艷,生動有趣,孩子們也非常喜歡,利用豐富多彩的插圖來進行識字教學,為識字提供了便利。如在學習《在家里》這一課,沙發(fā)、茶幾、電視、電話、臺燈、書架、掛鐘、報紙都是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的實物,每個家庭都有;自選商場中的學習用品、食品,學生既熟悉且很感興趣。通過漢字與實物的一一對應,學生很快認識了這些漢字。教學圖片對學生記憶識字起到橋梁的作用,使抽象的漢字形象化,提高了學生的記憶效率。

四、走進生活 拓展積累

山區(qū)孩子幾乎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學前教育,養(yǎng)成教育尤為重要,我有意識地經(jīng)常帶著他們參觀有關(guān)的校園文化。孩子們常會好奇地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趁機教他們認讀掛圖、匾牌、宣傳欄上的文字,不失時機地教育他們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不知不覺中,孩子們認識了“上下樓梯輕腳慢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紅花喜人請勿攀摘” ……既達到了養(yǎng)成教育之目的,又增加了識字量,真可謂一舉兩得。周末回家,鼓勵孩子們通過社會宣傳廣告、標語、看電視等生活實踐積累識字,到校后和伙伴們一起交流分享。學生在學校學習到有關(guān)家庭用品用具的字詞,我讓他們制作成自己喜歡的卡片,回家后在家長的指導下,貼到相應的地方,以利于對字詞的鞏固。語文來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這種做法,正好體現(xiàn)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

識字教學方法還有很多,真所謂八仙過海,各顯其法。只要我們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實踐、總結(jié),將《課標》中關(guān)于識字的“有意”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巧妙轉(zhuǎn)化為充滿趣味的“無意”形式,一定會將識字教學進行的活潑多樣,異彩紛呈,教師和學生都能體味到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