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體育運動的心理回饋效應干預大學生心理發(fā)展
作者:西安外國語大學體育部 仝媚媚
發(fā)布時間:2012-05-30 10:53:4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體育運動不僅體現(xiàn)在增進身體健康,而且體現(xiàn)在科學的體育運動有助于人的身心發(fā)展,降低應激反應,消除心理障礙。本文在運用文獻資料法的基礎上,分析探討了體育運動的心理回饋機制、生理機制和干預因素對心理的改善作用,提出以大學生寢室心理場為隱,以體育運動為顯,顯隱結合的心理干預模式,從而促進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發(fā)展。
[關鍵詞] 體育運動 心理回饋 效應 大學生 心理
什么是心理?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人們在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映。它通常表現(xiàn)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體驗、看法、態(tài)度、傾向和相關的行為[1]。長期處于壓力和煩惱的大學生,不僅產(chǎn)生焦慮、自卑、孤僻、憂郁、敏感等消極情緒,而且有少數(shù)無法應對,采用轉(zhuǎn)向攻擊或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數(shù)據(jù)顯示:2004年7月4日《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diào)查報告顯示:在大學生中,大約有14%出現(xiàn)抑郁癥狀,17%出現(xiàn)焦慮癥狀,12%出現(xiàn)敵對情緒;2005年,北京某高校在四個月時間內(nèi)先后有4起自殺事件;2006年2月28日,廣州某高校一周內(nèi)連續(xù)三名學生結束了年輕的生命……數(shù)字是冰冷、客觀而不容回避的。如何指導學生正常地應對各種心理壓力,進而保持心理健康,是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都關心的問題。為此,本文在查閱大量國內(nèi)外心理學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體育運動的心理回饋機制、生理機制和干預因素對心理的改善作用,提出以大學生寢室心理場為隱,以體育運動為顯,顯隱結合的心理干預模式,從而促進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發(fā)展。
體育運動的心理回饋機制
眾多國外研究者在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后指出:利用體育運動的生物反饋方法可以轉(zhuǎn)移和減輕心理壓力,在加速血液循環(huán)和加深肺部呼吸的同時消除緊張、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心理適應和應對效能。據(jù)目前國內(nèi)外的研究認為,體育活動能改善人的心理狀態(tài)。
1.體育運動對抑郁的心理回饋效應
抑郁是一種復合性負情緒,它會使人產(chǎn)生悲傷、羞愧、恐懼甚至負罪感[1]。其表現(xiàn)為:悲觀、絕望、無自尊。巴芬勃格爾記錄了23歲到27歲間男性的一次關于抑郁癥的回饋關系,發(fā)現(xiàn)那些從事高度活動(2500千卡/周)、中度活動(1000千卡至2499千卡/周)和低度活動(少于1000千卡/周)在獲得臨床抑郁癥的風險上分別是8%、17%和28%。McInman等人對運動后的被試者立即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他們的焦慮、抑郁、緊張等心理紊亂水平顯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顯著提高[2]。Mutrie總結了10項隨機對照研究,提出:身體活動能降低發(fā)展中的臨床抑郁癥風險;實驗研究說明有氧和阻力運動能有效地治療抑郁癥。Martinsen總結多年的臨床調(diào)查,指出有氧鍛煉或不強烈的體育活動有助于輕度和中度抑郁程度的降低[7]。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體育運動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狀態(tài),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狀態(tài)。
2.體育運動對焦慮的心理回饋效應
焦慮是個體對不確定因素所產(chǎn)生的煩躁不安甚至恐懼的心理狀態(tài)[1]。心理學家Petruzzelloe和tal在對104項有關身體鍛煉對焦慮的控制作用的研究進行了元分析后指出:每天長于20min的身體活動,可有效降低焦慮;漸進性放松練習也可有效地降低特質(zhì)焦慮;身體鍛煉比漸進性放松練習更能有效地降低焦慮;長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練習均可有效地降低焦慮狀態(tài)。相關研究資料表明,體育運動可以降低焦慮反應[3]。布朗等報告了對167名學生在研究前和運動10周后分別作了心理測試,結果顯示:慢跑、摔跤、網(wǎng)球有顯著意義的降低焦慮。通過研究證實:長期參加體育運動者患焦慮癥的危險性明顯低于不參加運動者。
3.體育運動對個體主觀幸福感、心理適應和應對效能的心理回饋效應
體育運動是一種個體參與、集體配合的一項綜合性活動。人們在參加運動中感受運動技術動作的快慰感的同時享受運動給予的回饋:心靈的愉悅和機體迸發(fā)的活力使人陶冶情操,心胸開闊,樂觀開朗,積極上進。運動項目的豐富,參加人數(shù)的不同,形式的多樣,使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要求和愛好,選擇適合自身水平的運動項目,從而獲得其中的樂趣。成功感,自我控制感,競爭感,自信使參加者的主觀幸福感提高,進而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加強個體的應對效能[3、5、6]。
體育運動心理回饋效應的生理機制
1.內(nèi)啡呔釋放機制。內(nèi)啡呔產(chǎn)生于腦、腦垂體和其他組織。適當?shù)捏w育活動能增加腦血流量,促進內(nèi)啡呔的釋放。這個內(nèi)啡呔具有嗎啡的作用,它能使人獲得鎮(zhèn)靜鎮(zhèn)痛的效果以及舒適、歡快的情緒體驗。
2.轉(zhuǎn)移機制。人類的憂郁、沮喪等不良情緒通常發(fā)自左腦半球的思維部分,而產(chǎn)生愉快情緒的區(qū)域在右腦半球。當人在運動時,左腦半球會逐漸受到抑制,而右腦半球則逐漸活躍,從而情緒轉(zhuǎn)移取得支配地位。
3.單胺機制。資料證明人腦的神經(jīng)遞質(zhì)如去甲狀腺素(NE)、S—羥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與抑郁癥和精神分裂有關。而體育運動可以提高甲狀腺素(NE)、S—羥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甲狀腺素(NE)、S—羥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的改變在促進運動后的情緒變化中起媒介作用。
4.放松機制。身體活動可以引起體溫的升高,即腦干溫度的變化可導致肌梭活動和大腦皮層電活動的減少,使人產(chǎn)生短時間內(nèi)安靜的效果,進而引起放松狀態(tài)。
此外,由于經(jīng)常從事體育運動降低了心率和血壓,從而減輕特定的應激對生理的影響。從心理神經(jīng)免疫學角度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可以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和免疫系統(tǒng)等作用途徑降低應激反應的強度,抵抗心理壓力對機體的損傷。從而使人注意力、記憶力、反應速度、思維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
體育運動各干預因素的心理回饋效應
運動的構成因素包括:運動強度、運動頻率、持續(xù)時間、運動種類。所謂運動干預是指運動各構成因素單獨和交互作用與學生心理改善的關系。
1.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nèi)從事的運動所消耗的能量[1]。一般常用心率指標用最大吸氧量來衡量,有氧運動強度的設定大多依據(jù)美國運動醫(yī)學會針對健康成年人的有氧運動強度的分級標準:大強度運動量機體最大氧攝取量為70%—89%,心率為每分鐘130—150次;中等強度運動量機體最大氧攝取量為55%—69%,心率達到每分鐘110-130次;低強度運動量機體最大氧攝取量為35%—54%,心率在每分鐘80-100次,其中最大攝氧量為100%,最大心率=220-年齡。目前,國內(nèi)外研究結果認為:大、中和小強度的有氧運動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一定的改善作用,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是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Berger等發(fā)現(xiàn),有規(guī)律的中等強度運動有助于情緒的改善[8];Steptoe等研究指出,適中的體育運動能夠改善抑郁、焦慮、緊張等消極情緒狀態(tài);還有研究表明,長期堅持中等強度運動能夠治療非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癥。對于大學生而言,只要從事以中等強度運動為主的身體鍛煉,就能夠有效地改善心理,增進健康[5、6]。
2.運動頻率
運動頻率是指每周鍛煉的次數(shù)[1]。有氧運動為主的活動,每周3到4次;力量性運動一般為每日或隔日活動一次;伸展柔韌性活動一般堅持每天練習。大多數(shù)研究證明,有規(guī)律的體育活動能有效地保持機體的運動機能水平,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和焦慮抑郁狀態(tài)。如Long的比較應激灌輸訓練和身體鍛煉降低應激效果的研究[4]。心理學家在研究運動頻率的干預效果中,大多數(shù)的身體鍛煉一般采用的運動頻率都是2—4次/周。這個頻率是根據(jù)生理學運動處方每周2—4次的鍛煉標準制訂的。依據(jù)大學生生理的特點,有關研究表明:每周鍛煉3次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發(fā)展。運動1次,由于運動負荷太小,個體的喚醒水平較低,興奮性較差,不能達到良好的心理效應;相反,運動頻率過大,機體易產(chǎn)生疲勞,不利于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3.運動持續(xù)時間
這里的持續(xù)時間包括參加鍛煉方案的持續(xù)時間和每次鍛煉的持續(xù)時間。目前,對于持續(xù)時間多長能產(chǎn)生最佳的心理回饋效應,研究者的說法不一。Berger等人認為,每次鍛煉時間20—60min有利于情緒的改善[8];Long等人認為,堅持8—10周的鍛煉能取得良好的心理效應[4]。在研究運用運動持續(xù)時間干預心理的研究中,一般將方案持續(xù)時間定位為1—12個月不等,每次鍛煉的持續(xù)時間定為30分鐘、45分鐘和60—90分鐘。依據(jù)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特點,在運動干預方案持續(xù)6周和12周,每次持續(xù)運動60分鐘和30分鐘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6周和12周的運動干預對大學生的心理都有改善作用,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是12周的運動干預。每次持續(xù)時間30分鐘(不包括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的運動干預效果顯著。研究認為,每次運動時間在20—60min之間對情緒有良好積極的改善作用;運動方案的持續(xù)時間越長對心理產(chǎn)生的效果就越好,尤其是對焦慮癥、抑郁癥和低自尊的人群治療效果最好[3、5、6]。
4.運動種類
運動的種類包括:競技運動和休閑運動;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集體運動和個人運動等等。Berger研究發(fā)現(xiàn),無氧運動與有氧運動都有減輕抑郁程度的作用[8];Mantisen在回顧以往的研究文獻后指出,進行有氧的體育運動有助于降低輕度和中度的抑郁癥狀[7];中國傳統(tǒng)的體育鍛煉項目如太極、氣功等與西方典型的體育鍛煉項目如有氧運動、健身操相比,兩種內(nèi)涵不同的運動項目在對心理的干預研究中都有良好積極的改善作用。大學體育教學開展的運動項目主要有田徑、球類、武術和體操類項目等。對于這些項目對心理的干預研究表明,健美操對轉(zhuǎn)移、羽毛球?qū)η笾腿棠?、籃球?qū)孟胗绊戯@著;集體項目對孤獨、怪癖影響顯著;乒乓球、網(wǎng)球、跨欄對優(yōu)柔寡斷影響顯著。總之,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運動種類、項目的不同對心理的回饋效應也不同,對心理產(chǎn)生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5.交互作用
運動各干預因素對心理的影響都有各自單獨的作用。然而,在運動的過程中各干預因素都以各自獨立的變量參與運動的效果。各變量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大學生的心理干預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強度、持續(xù)時間、運動頻率和運動項目之間會以交互作用干預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經(jīng)過12周的運動干預后,項目和強度的交互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維度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持續(xù)時間和強度在應對應激反應的維度上交互作用顯著[5、6]。
構建以大學生寢室心理場為隱,
以體育運動為顯,顯隱結合的心理干預模式
1.構建大學生寢室心理場隱性干預教育
(1)構建大學生寢室心理場的理論前提
“心理場”是運用物理學中有關“場”的理論來闡明人的心理也是一個應力和應變的能量系統(tǒng)的理論。“心理場”理論最初是由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的,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和行為場。勒溫指出:“場是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任何一種行為,都產(chǎn)生于各種相互依存事實的整體,以及這些相互依存的事實具有一種動力場的特征,這就是場論的基本主張”。勒溫的“心理場”理論中的“生活空間” 即是決定個體行為和心理活動的所有事實。勒溫的“心理場”理論為我們構建大學生寢室心理場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前提。
(2)構建大學生寢室心理場的形成機制和意義
大學生寢室心理場是以大學生寢室為單位,以寢室所居住的大學生為主體,以寢室中的物質(zhì)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人際關系環(huán)境、個體知覺環(huán)境為構件,以各構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為中介所形成的大學生特定群體的生活空間。其中物質(zhì)環(huán)境是否整潔、干凈,布局是否合理,成員密度大小都是潛藏一定心理影響的動力。而寢室成員的穿衣打扮、生活習慣、娛樂傾向、消費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等精神維度對寢室成員的心理有一定的影響和驅(qū)動能量。大學生寢室心理場是以大學生心理為中心,以個體所處生活空間的多種環(huán)境能量要素相互作用為構件而形成的某種特定的心理場機制。布局合理、關系和諧會使人感到溫暖、愉快、安全,從而激發(fā)人的積極性,而雜亂不潔、冷漠、充滿敵意則會使人感到焦慮、壓抑、痛苦,從而阻礙人的積極性的發(fā)揮,增強心理的負影響。李琴、馬加爵事件顯示出我們對大學生寢室生活空間建設的忽視。因此,大學生寢室心理場的構建對大學生心理有其重要的意義。心理場的構建有利于大學生身心的放松,能夠給大學生帶來有效的心理支持,使他們在“歸屬”和“認同”的同時得到“安慰”和“支持”,心理得到成長和優(yōu)化,以此逐漸形成健康、自信、開朗、向上的積極健康的心理。
(3)構建大學生寢室心理場的現(xiàn)實方式
對于現(xiàn)代大學生來說,寢室不僅僅是吃飯睡覺的地方,而且成為他們學習、交流、娛樂、放松、休息的多功能生活空間。調(diào)查顯示:大學男生一周平均在寢室度過的時間是82.4小時,女生是92.1小時,分別占一周總時數(shù)的49.04%和54.82.%。可見寢室生活占了他們大學生活的一半或更多。研究表明,大學生引發(fā)心理障礙的原因有35%涉及宿舍生活。有學者指出,寢室是大學生的“第一社會,第二家庭,第三課堂”。因此,首先校領導及各級管理部門要重視和支持;其次要轉(zhuǎn)變管理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寢室管理理念,積極營造和諧溫馨的“心靈家園”。在完善設備、制度、美化環(huán)境的同時注意成員人數(shù)的合理匹配;最后要把握教育的時機性和重要性,在樹立健康的心理觀念的同時,為大學生心理的發(fā)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反饋。
2.以體育運動為顯性干預教育,構建顯隱結合的心理干預模式
如前所述,體育運動對心理的回饋有其特有的優(yōu)勢,作為影響大學生心理的顯性教育,以目的明確,內(nèi)容針對,涉及面廣的教育特性干預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且效果顯著。但體育運動的顯性教育也有其固有的不足,如:體育運動的各干預因素對心理的回饋效應還需做深入的研究,干預只流于形式。因此,在顯性教育干預不充分的同時,必須依靠隱性教育的輔助和支持。一方面,體育運動本身蘊藏著豐富的隱性教育資源,如運動的環(huán)境、運動的氛圍、教師的人格魅力、運動的組織方式都會對大學生心理產(chǎn)生潛在的影響,另一方面,隱性教育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體系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大學生而言,通過構建寢室心理場等隱性教育會使他們開闊視野、感恩生活,是心理形成的潛在因素。而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會使他們強化心理、磨煉意志、陶冶情操、體會運動帶給的心理回饋,體驗身心愉悅的快樂。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因此,積極構建以大學生寢室心理場為隱,以體育運動為顯,顯隱結合的心理干預模式對大學生心理的發(fā)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祝蓓里,季 瀏.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McInman,A.D.&BengenB.G.Self-concept and mood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erobic dance.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J].1993,45:134-140.
[3]陳華利.身體鍛煉對大學新生心理壓力、心理適應及應對效能的影響[D].揚州大學,2008.
[4]Long,B.C..Aerobic conditioning(jogging) and stress inoculation intervention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p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J],1993,24:94-109.
[5]孫海艷.不同持續(xù)時間、運動項目與強度的身體鍛煉對大學新生應對方式、人格、心理壓力的影響[D].揚州大學,2008.
[6]鄧雷,孫海艷,顏軍. 不同持續(xù)時間、運動項目和強度的身體鍛煉對大學新生人格和心理壓力的干預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9(2):86-90.
[7]Martinsen,E.W..Therapeutic implication of exercise for clinically anxious and depressed pati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J],1993,24:185-199.
[8]Berger B.G,Mcinman A.Exercis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M].In:singer R.N,Murphey M,Tennant L K,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