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化雨春風吹綠情感荒漠——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陜西省城固縣獨丘山初級中學 陳彥俠
發(fā)布時間:2012-09-03 09:44: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日常教學中我也發(fā)現(xiàn),盡管我們在不停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但效果并不明顯。許多學生依然情感冷漠,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缺乏對生活敏銳的感悟,生活態(tài)度極為消極……面對這種現(xiàn)象,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語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不到位。實在讓人難以想象,一個情感世界一片荒漠的人能學好語文?能成為一個積極向上,樂觀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有人說,語文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沒有對生活深刻的感悟,及時地捕捉與發(fā)現(xiàn),何談語文學習?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情感和良好健康的情感品質,無論對于語文學習還是健康成長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進行情感教育呢?
第一,要豐富學生的情感,教師首先應提高自己的情商。對于尚未成年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辨別判斷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較差,但他們的模仿能力較強,特別是教師的言行舉止和人格魅力對學生影響很大。一個正直、熱情、樂觀、善良、進取的教師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的學生。相反,一個生活懶散,自私冷漠的老師也很難教出意志堅定,做事嚴謹?shù)膶W生。同時,一個情商較低的語文老師也很難把文章中豐富多彩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文字間流淌的動人情感在他心中消失了、凝固了,他頂多只會肢解文字,僅此而已。
第二,教師應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語文教學中要著重訓練學生的語感,借此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去體驗作者通過情境傳遞的情感。這就必須重視情境的銜接,以滿足學生主體的需要。情境的銜接是指教師創(chuàng)設一種與被感知對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學情境,以喚醒學生的知覺表象,從而過渡到認識對象的體驗上。如在教學席慕容《鄉(xiāng)愁》時,先深情地說:“鄉(xiāng)愁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離鄉(xiāng)的游子從古唱到今。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余光中則臨海峽而吟:‘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也許,鄉(xiāng)愁襲來時,我們會想起故鄉(xiāng)那綠草如茵的山坡,那清澈嫻靜的小河,黃昏裊裊升起的炊煙,清晨淡淡彌漫的曉霧……今天我們去體味一下席慕容獨特的《鄉(xiāng)愁》感悟”。這樣學生對故鄉(xiāng)的懷念情感體驗被喚醒,帶著相似的思緒走進了課文,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自然轉移到課文中,同課文情感產(chǎn)生共鳴,效果也自然“盡在不言中”了。
第三,積極尋找其他情感教育契機,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文學作品中存在許多的情感教育素材,很容易被語文老師發(fā)現(xiàn)并抓住機會,進行相應的情感教育。然而,除此以外的其他語文活動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往往被忽略,需要我們好好加以利用。比如:識字寫字教學中,正確的識字方法,良好的寫字習慣,培養(yǎng)語文學習興趣等也應屬于情感內容。此外,在寫作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細膩的感悟,縝密的構思,準確的表述,這也是良好、健康的情感所不可或缺的內容。口語交際中大方得體、禮貌的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也是培養(yǎng)情感的有效途徑之一。讓他們在運用中去體會怎樣說話才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怎樣說才是恰當?shù)皿w的,這樣對錯、優(yōu)劣的是非觀價值觀自然形成,也構成情感的一個方面。
第四,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要適度,要切合實際。如以前教材中學習胡適《我的母親》一課時,教師均會在教學目標中寫到:培養(yǎng)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崇高情感。然而,目標實現(xiàn)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單憑一篇課文就培養(yǎng)出這種情感是不現(xiàn)實的。還不如讓學生體味胡適對自己母親的尊敬,從而使學生熱愛自己的母親。也許這個情感教學目標更容易實現(xiàn),因為更貼近學生實際。
固然,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情感教育素材,情感教育也是語文教學內容和目標的重要一部分。但我們也切不可忽略了語文其他教學內容和目標,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語文教師成了傳道士。
文章如酒,能深入人心的肌體和血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滋潤學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著的作者濃濃的情。語文教育的過程應該是詩一般審美創(chuàng)造的心靈感應和情感感染的過程。讓學生不僅產(chǎn)生審美愉悅,而且還能教導人們如何對待現(xiàn)實生活本身,從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愛憎,明辨是非,最終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