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策略的幾點探索
作者:江蘇省濱??h永寧路實驗學校 陳建銀
發(fā)布時間:2013-01-16 16:47: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貫徹新課程教學改革,改善教學方法和策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提出一定梯度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
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條理不清晰、邏輯性不強,不符合當前學生的心理認知特性。教師提出問題時要注意一定的梯度,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情況提出不同層次、難易不同的問題,使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從舊知識到新知識,步步推進、層層深入,從而掌握課文的中心內(nèi)容。例如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文時,可以設(shè)計如下一系列的問題:1.維也納為什么會被稱為音樂之都?2.這篇文章在段落設(shè)計上存在什么特點?3.當我們寫一篇關(guān)于名勝或城市的文章時,一般會在第一節(jié)設(shè)計哪些內(nèi)容?4.模仿本文的寫作方法,我們應該怎樣描寫古都北京的對稱性呢?以上幾個問題就具有一定的梯度,前兩個問題比較簡單,后兩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難度。教師設(shè)計問題時就需要做到由淺到深,由易到難。
二、全面關(guān)注教學細節(jié),提高學生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chǔ)能力之一,而思考和判斷所看到的事物又是人類思維得以發(fā)展的基本動力。通過語文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促進其思維的健康發(fā)展。如在學習《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時,課文先對小主人公法布爾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了簡單介紹,描述了他對昆蟲非常癡迷,以此來說明正是由于他小時候的觀察行為才造就了他后來步入科學殿堂的輝煌。這是一篇可以強烈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的文章。特別是法布爾為了尋找“紡織娘”連回家都忘記了,其他孩子去放鴨子時,他卻把時間都花在觀察和捉昆蟲,并把它們裝到衣袋里等畫面,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模仿欲望,這些對發(fā)展學生的思考以及判斷能力,提高觀測能力,激發(fā)觀察興趣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健康發(fā)展。
三、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以往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處于主宰地位,一般都采取“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余地,基本上都是奉命行事,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際上語文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識是豐富多彩的,它涉及到各個方面、各個領(lǐng)域,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的這一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激活自身的競爭意識,提高主動獲取知識的內(nèi)驅(qū)力。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合作探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從被動變得主動,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問題。正所謂“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由此可見,古人都已經(jīng)認識到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四、注重外延與內(nèi)涵相結(jié)合,開展創(chuàng)新型教學活動
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層面,只關(guān)心字詞涵義和文章結(jié)構(gòu),這種學習是膚淺的,脫離大眾的,對于喜愛語文的同學來說,這種學習枯燥乏味,最終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挖掘文章深處的人文主義元素,感悟深層的涵義和意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學得充實,獲得進一步的提高。此外,課堂只是教學的陣地之一,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以外的其他空間,在豐富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同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五、重視文字教學的基礎(chǔ)上,有效滲透價值觀
對于語文學習來說,關(guān)鍵詞的理解和積累,特殊語境下的字詞品味,對相關(guān)詞句的歸類、積累以及描寫,句式仿寫等內(nèi)容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但如果認為小學生受年齡限制而無法深刻理解課文內(nèi)涵的觀點是不可取的。比如在學習《孔子游春》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專門針對孔子論水和師生言志等段落引導學生對水的內(nèi)涵進行深入領(lǐng)會,體會君子應具備哪些品質(zhì)。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借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還能讓他們看到孔子其他方面,深刻體會他提出的仁愛思想。在教學中滲透價值觀教育,不僅可以更好地解讀課文,還有助于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既能豐富閱讀體驗,又能回顧過往歷史,獲得更厚重的閱讀體驗。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立足于學生主體,從課堂實際出發(fā),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