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新技術已對整個教學系統(tǒng)中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及教學手段等帶來重大變更,該研究就網絡新技術對教學系統(tǒng)中的四個要素,即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進行了分析,并對其相互影響進行了探討,為網絡新技術支持下教學改革的有效推進提供了一種實踐依據(jù)。

[關鍵詞]網絡技術 教學系統(tǒng) 教學結構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 陜西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網絡新技術對教學方式的影響研究(SGH10157)。

網絡新技術是指當前使用廣泛、最有發(fā)展前景的20余種網絡技術,其內容包括:新一代因特網、IPv6、寬帶移動因特網、寬帶接入新技術、10吉比特以太網、寬帶智能網、網格計算、網絡存儲、無線自組織網絡、無線Mesh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家庭網絡、智能代理、移動代理、全光網絡、智能光網絡、自動交換光網絡、主動網絡、下一代網絡和軟交換等。網絡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教學系統(tǒng)的影響比起傳統(tǒng)的網絡技術來說,其來勢之兇猛、影響之深刻是前所未有的。倘若我們不深入研究,不積極應對,我們就會在新技術面前束手無策,從而帶來的后果將是錯失良機,甚至影響下一代的教育。文章在此僅就網絡新技術對教學系統(tǒng)的影響進行研究。眾所周知,傳統(tǒng)的教學系統(tǒng)是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內容)這三個要素構成的,而當今環(huán)境下教學系統(tǒng)還要增加一個要素——教學媒體。網絡新技術是教學媒體的主要支撐者,教師通過教學媒體傳授教學內容,學生通過教學媒體接受信息。教學系統(tǒng)的四個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教學整體。下面我們主要分析基于網絡新技術對教學系統(tǒng)四個要素的影響。

網絡新技術給教師帶來了一場職業(yè)上的革命

1.教師授課不再只憑嘴

自古以來, 教師授課憑的就是一張嘴。語言表達清晰、生動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許多教育學著作中都把語言修養(yǎng)作為教師必備的素質。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果”。但是, 由于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 我們面對的世界越來越復雜, 而且許多現(xiàn)象用人的眼睛是看不見的。教師的口才再優(yōu)秀, 也很難把一些問題講清楚。

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逐步推廣, 錄音機、電視機、幻燈機等陸續(xù)走進課堂, 教師借助于這些媒體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 使教學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新技術的到來, 又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強大的教學手段。一位教師不論身在何處, 基于各種媒體的信息都能通過網絡迅速傳送到他手邊的計算機上。教師把這些信息適時地傳遞給學生, 再加上自己繪聲繪色的描述, 把學生帶入一個生動、直觀的學習情境, 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可見, 在網絡時代, 教師講課僅憑嘴巴是不夠的, 還必須善于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 以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學習材料。

2.教師從“單干戶”到“互助組”

相對獨立性是傳統(tǒng)教師職業(yè)的特點之一。過去, 教師大都集編寫教材、準備教案、課堂講授、輔導答疑、批改作業(yè)等多項工作于一身, 教學輔助人員相對較少。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個人水平的高低??墒? 到了網絡時代, 教師通過計算機網絡授課, 學生有成千上萬, 而且分散在各地, 顯然他不可能一一輔導每個學生或為每一個學生批改作業(yè), 這些工作就需要有專門的教師來完成。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設備、軟件等也會越來越多, 越來越復雜, 有些設備的使用、維護和軟件的編制還要求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術, 必須有專業(yè)人員來做這些工作。由此可以預見, 將來的教師不再是“單干戶”,而是由多名教師組成的“互助組”,他們各司其職, 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由學術造詣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確定教學內容, 提出教學方案; 由感情豐富、善于表達的教師擔負授課任務; 由知識淵博、善解人意的教師負責輔導答疑; 由精通計算機軟件的教師專門負責教學課件的編制。未來教師的工作就好像現(xiàn)在的電視節(jié)目制作, 雖然只有一個主持人出場, 但是卻有許多人在幕后擔負著編寫腳本、導演、攝像、編輯、錄音、燈光等工作。一個優(yōu)秀的電視節(jié)目正是整個節(jié)目組的功勞。

現(xiàn)在, 我們已經把市場經濟競爭機制引入到學校, 對于打破“大鍋飯”,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是有益的。但是, 隨著網絡新技術的運用, 我們更需要大力提倡教師之間的互助與合作。

3.教師由知識傳播者變?yōu)閷W習指導者

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是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提倡的?!秾W記》中說: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 強而弗抑, 開而弗達。”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認為: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 不是教學生, 乃是教學生學。”蘇霍姆林斯基也說: “教給學生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 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比欢? 過去由于條件的限制, 這些主張卻很難真正實現(xiàn)。那時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比較少, 教師是他們主要的“知識源”,使得他們往往跟在教師后面被動地學習。

在網絡新技術中云計算的使用, 其信息傳遞的速度十分快捷,信息量也十分驚人, 學生通過網絡可以獲得大量的知識, 這為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與此同時, 在大量的信息面前, 學生可能常常會束手無策, 或被錯誤信息引入歧途, 因此, 也更需要教師的指導。所以, 教師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將不再是直接傳授知識, 而是要轉向能夠運用各種新的技術手段, 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 并組織、引導、幫助、督促學生在其中學習。新型的師生關系將是一種開放的、民主的, 教師將變?yōu)閷W生的顧問、引路人、共同進行學術研究和探討的伙伴。

4.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學校教育

現(xiàn)代學校教育是與社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所以中小學聘請校外輔導員, 高等學校聘請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 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今后, 隨著網絡新技術的使用, 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將更加密切。依托計算機網絡強大的遠程教育功能, 會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這樣, 教師隊伍的結構將發(fā)生變化, 專任教師的比例會大大減少, 兼職教師的比例將有所增加。未來的學校不僅要面向社會辦學, 而且還要依靠社會力量辦學, 這是網絡時代教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

可見,網絡新技術給教師帶來了一場職場上的革命,教師將不再是局限于傳統(tǒng)教育中的教師,教師的崗位將變得更加專業(yè)化,教師的職能將更趨向全方位,“網絡即學校”、“網絡即教師”。 教師的身份也日趨多元化,既有真實世界中原來面對面的教師,也有出現(xiàn)在網絡中的虛擬教師。因此,基于網絡新技術的教學系統(tǒng)必將使教師的職業(yè)和職能產生重要轉型,社會對教師的專業(yè)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基于網絡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計算機操作技能、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能和教學設計技能等。因此,基于網絡新技術的教學系統(tǒng)必將使教師的職業(yè)和職能產生重要轉型,社會對教師的專業(yè)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網絡新技術對學生來說是一場學習的革命

1.學生由“維持性學習”轉變?yōu)椤皠?chuàng)新性學習”

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學生繼承前人的知識。在這種傳統(tǒng)模式的影響下,知識被人為地“凝固”了:一方面知識缺少“前瞻性”和“發(fā)展性”,另一方面知識被封閉在學生個體和少數(shù)人的頭腦中。進入網絡時代,知識將被看作是一種信息,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要促進信息的共享與增值。每個學習者都處在一個信息網絡之中,知識的傳播、交流、共享和增值,在信息網絡中不但實現(xiàn)起來輕而易舉,同時也增加了學習樂趣和效率。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掌握知識為目的的 “維持性學習”,具有封閉性和保守性, 凡是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生大都遭到排斥。而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則要求建立以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為目的的“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教學模式。21 世紀的文盲不再僅僅是缺乏知識的人, 而首先是沒有掌握獲取知識能力的人。知識經濟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 這就要求教師把培養(yǎng)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放在優(yōu)先考慮的地位, 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料室, 掌握外語, 還要學會使用計算機網絡, 去主動獲取知識, 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

2.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發(fā)展得到充分展示

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大都是以班級授課為主, 這種組織形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發(fā)展。利用網絡進行教學, 班級授課制已經可以和個別教學、小組教學、自學等形式靈活地結合起來, 各種形式都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xiàn)。教師可以隨時了解在各種教學組織形式下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生也可以盡其所能, 確定自己最佳的學習進度,其個性差異和個性發(fā)展得到充分展示。課堂也不再僅僅局限于一間教室內, 甚至不局限在一座城市、一個國家內, 班級的規(guī)模也將大大擴展, 甚至可以達到數(shù)十萬人。這樣, 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xiàn)資源共享, 使教學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

網絡新技術對教學內容提出新的挑戰(zhàn)

1.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教學信息不僅僅包括學校內部信息(學校傳統(tǒng)的文獻信息和現(xiàn)代教學信息,學校產生的并可供利用的各類科研成果信息、檔案、文獻信息及生活型信息),同時還包括從公共網絡上下載的網絡資源。網絡整合了超媒體技術和超文本技術,集圖形、圖像、圖表、聲音、文字于一體。多種媒體表達信息,它不受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它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將所表達的對象在大與小、遠與近、快與慢、零與整、虛與實之間互相轉化,使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xiàn)象、過程,能全部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從太空到海底、從遠古到現(xiàn)在、從自然到社會、從異國到本土,都可以通過多媒體網絡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如親眼目睹一般,體現(xiàn)了教學內容的豐富性。使用網絡傳遞教學信息,有利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網上資源豐富多彩、圖文并茂、形聲兼?zhèn)?,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鏈接瀏覽,可輕松自如地在知識海洋中沖浪。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大中小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教育機構的聯(lián)網,教育資源的豐富和共享是任何文字教材不可比擬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對實現(xiàn)教學過程諸要素關系的轉變,對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教學內容的時效性

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滯后,一本教材往往要教好幾年、十幾年,甚至一些教材一出版就發(fā)現(xiàn)其知識內容已陳舊過時了,遠遠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網絡則能提供豐富的、反映當今科技進步的最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在網上還可以獲得同一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也可以在網上獲得某個學科最新的發(fā)展動態(tài),網絡教育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能站在學科前沿,呼吸到學科知識的新鮮空氣。因此,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將促使教學內容進行更新與改革,以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一些陳舊過時的教學內容將被學生拋棄,一本教材使用十幾年的現(xiàn)象將不再存在。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要求我們的教材設計者,必須緊跟社會前進的步伐,改革、更新教學內容,將最新的知識吸收到教材中去,開發(fā)出更適合學生個別化學習的、反映學科最新發(fā)展的高質量的立體化教材。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出版社正積極推動“立體化精品教材”的建設工程,該工程強調不僅在學術上、內容上和呈現(xiàn)方式上具有先進性,更強調的是在現(xiàn)有優(yōu)質教材的基礎上,通過紙質教材、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與網絡課程的有機配套,并與互聯(lián)網相結合,形成一個能夠為師生提供多種教學服務、使學生更加自主學習的教學環(huán)境。到目前為止,已有多種立體化教學包投入使用,登錄學習的用戶已達數(shù)萬人,網上師生之間的交互十分踴躍。

3.教學內容的交互性

網絡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實時交互性。實時交互是指在互聯(lián)網上的各個計算機終端可以即時實施提問與應答。交互的方式有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另外還可以通過課件進行人機交互。通過網絡中的人機交互,學生可以有效地獲得圖、文、聲并茂的教育信息;師生之間的交互可以獲得教師的指導;學生之間的交互可以進行協(xié)作學習。這種雙向交互活動不僅使學生通過視、聽手段獲取教學信息,而且它還展示著一種學生所能感受到的前所未有的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交互學生能及時地了解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并按要求調整學習,極大地提高學習的質量與效率。目前的多數(shù)遠程教學,師生異地分離。學生的學習以電視、錄像、文字教材為主要媒體,教學信息的傳輸是單向的,學生無法與教師直接溝通;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得不到教師即時的指導。而網絡媒體則不同,它可以雙向傳輸教學信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進行雙向信息交流,學生坐在家里就可以與遠方的教師、學生討論學習。

4.教學內容的開放性

開放性就校內而言,以校園網為依托,連接所有可能產生信息并能利用信息的單位和部門,形成校內信息資源網,使之成為校內所有師生的信息活動空間;對外則通過教育和科研信息網與互聯(lián)網以及全國高校文獻信息網絡系統(tǒng)相連,與外界進行交流,并使師生能方便地利用網上所有可利用的資源,促使學校的科研和教學進入更高檔次。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學時空的開放性。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徹底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在學習時間上,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時間從網上下載教學內容進行學習,這比傳統(tǒng)教學要求學生在同一時間同一教室按同一進度進行同一內容學習要靈活得多。在學習空間上,只要有電腦、網絡所到的地方都是學習的場所,學生無論在學校、宿舍、家庭里都可以上網學習。另一方面是學習對象的開放性。網絡面前人人平等,網絡對每個人上網的學習都是公平、平等的,無論職位高低、貧富貴賤、年齡大小、種族不同,均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網絡新技術對教學媒體提出新的挑戰(zhàn)

1.教學媒體的選擇原則

教學媒體是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它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tǒng)教學媒體,包括教科書、標本、模型、黑板、圖表等;另一類是現(xiàn)代教學媒體,又叫電子媒體,包括幻燈、投影、錄音、電影、電視、計算機以及多媒體網絡等。由于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活動的開放性、靈活性和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因此,在選擇和使用教學媒體時,要注意以下原則:一是最小代價原則。即一方面媒體在內容上要能滿足教與學的需要,要能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設計和制作媒體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及精力要少和小,獲得和使用都較為方便。二是共同經驗原則。即設計和選擇的教學媒體所傳輸?shù)闹R經驗,與學生已有的經驗,必須有若干共同的地方,以利于學生理解、掌握。三是多重刺激原則,即從不同角度、側面去表現(xiàn)事物的本質特性,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多次重復表現(xiàn)同一內容。四是抽象層次原則。即教學媒體所提供信息的具體和抽象程度,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狀況,分為不同等級、層次。

2.教學媒體對教學環(huán)境的要求

由于網絡新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與教學媒體密切相關的教學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學校已經不再是一個相對封閉的“世外桃源”,學生可以通過教學網絡接觸到社會上許多東西,這無論是對人際關系還是校風、班風,還是對課堂氣氛都會產生影響。因此,這就要求教學環(huán)境能有效地提高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的效率,對網絡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要起到積極的推波助瀾作用。具體要求教學環(huán)境應具有如下的作用:首先是激勵作用,即教學環(huán)境可以有效地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是陶冶作用,即教學環(huán)境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使其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三是益智作用,即教學環(huán)境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提高他們智力活動的效率。四是健體作用,即教學環(huán)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發(fā)育、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五是育美作用,即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美感,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尚的審美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想象,提高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上面,我們就網絡新技術對教學系統(tǒng)的影響作了初步研究,要知道,在計算機領域里,新技術發(fā)展的速度往往會突破最大膽的設想和預測,在這個領域里人們常說,我們唯一能夠正確預測的是:我們的預測一定能夠被實際的發(fā)展所突破。所以,面對網絡新技術鋪天蓋地的到來,研究網絡新技術對教學系統(tǒng)的影響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相信會對當前乃至今后的教育改革、教育決策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司存瑞.試論網絡時代的教育和教師[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5,第16 卷第2 期:5-7.

[2]李士杰.多媒體遠程職業(yè)教育的教學特點與模式[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0,28:4-6.

[3]郭玲,江斌.多媒體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再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05,13: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