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用合作學習
作者:山東省曹縣聾啞學校 楊冬梅
發(fā)布時間:2013-10-14 18:30: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和核心要素,旨在以學習方式的轉變帶動教學方式的轉變。這是“以人為本”,注重挖掘人本身的學習潛能,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種真誠期盼。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認真地按照“課標”的精神引領自己的課堂,使課堂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機。
但在課堂表面熱鬧活躍的背后,出現(xiàn)了形式重于內容的現(xiàn)象,特別是合作學習方式的運用,有過多過濫的現(xiàn)象。有的上課前,學生的座位便排成了“合作”狀,課堂上“四人小組合作”之聲不絕于耳。難道新課程所倡導的“合作學習”就是形式上的“排排座”、“交頭接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那么,怎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合作學習,什么樣的課堂適合用合作學習的方式。
一、有效“合作學習”的要素
合作學習體現(xiàn)的是互動性,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并把互動的中心更多的聚集在生生關系的拓展上。
我認為有效“合作學習”的要素主要有:
1.不許有明確的任務指向。任務的確立(也就是問題的提出)“含金量”要高,能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而且是學生無法獨立完成的。它必須借助小集體的協(xié)作力量,小組內分工配合,才有希望突破。
2.合作學習應將“刀刃”用在難點的突破上。合作學習是通過任務的引領,學生自主思考后,再進行組內切磋,以謀求這一指定任務的共識,采取一致的解決行動。其目的是希望學生用集體的智慧,將文本內容進行“自我建構后的集體再建構”,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習得“精華”。因此,合作學習不許為突破難點服務。
3.合作學習必須全員“齊動”。合作學習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展示,體驗交流合作的快樂。
4.成果展示必須多樣化,允許不斷修正完善。合作學習的目標重在倡導小組創(chuàng)造性地展示合作成果。特別是發(fā)言后的小組能在其他小組發(fā)言的啟迪下,不斷完善原有的決定,力求風格各異,呈現(xiàn)多樣化。
二、有效“合作學習”運用的時機
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不言而喻,恰當?shù)剡\用它,會讓我們的課堂充滿蓬勃的生機,但切忌濫用。那么何時才是運用“合作學習”的恰當時機呢?
1.用在學生質疑問難的“卡殼”處。課堂上,學生以自己的心靈解讀文本,體驗生活,以他們的視角看世界,可能會出現(xiàn)我們成人難以想象的問題。開放的課堂中,學生有可能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棘手的問題。我認為此刻,是采用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
2.用在讀寫結合的訓練上。每一篇精讀課文都能挖掘出一兩個對學生進行讀寫遷移的訓練點。由于學生層次有異,如果統(tǒng)一步調要求,勢必造成兩極分化。此時若采用“合作學習”,便能取得以優(yōu)扶差,集體受益的效果。如學習了有關動物的課文后,我要求學生“合作創(chuàng)作廣告語”來喚醒人們保護動物的意識。學生熱情高漲,一條條充滿了童真、愛心的廣告語紛紛出爐,合作的效果明晰可見,課堂學習因此被掀起了一個小高潮。
3.用在課本劇的演練上。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適合學生表演,如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話等。這些課文的學習適宜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學生自我解讀文本的基礎上,經(jīng)過集體合作編成課本劇,由小組成員擔任導演、編劇、演員、等職責,傾全組之力,再現(xiàn)課文內容,并能融全組的理解加工于創(chuàng)作之中。這時便能產(chǎn)生迷人的力量,這是“單槍匹馬”難以企及的。
4.用在習作的評改環(huán)節(jié)上?!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改作文的習慣。而自改前的互改是不容忽視的。合作能讓小組成員以旁觀者的眼光解讀分析習作,審視習作的得與失,提出修改意見,有助于學生自改。實踐證明,此環(huán)節(jié)用“合作學習”,效果很好。
“合作學習”給語文課堂送來縷縷清風,但我們一定要慎而用之。巧用,便能“療效顯著”;濫用,則不但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為此,我們教師要真正領悟新課標的精神實質,才能讓課堂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