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嫩的肩膀不能承受之重——“答題總動員”后的思考
作者:本刊記者 任小朋
發(fā)布時間:2013-11-08 15:31: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還在寫作業(yè)!”“天生我材必有用,現在還在做作業(yè)?!薄疤一ㄌ端钋С?,為啥總在做作業(yè)?”“ 商女不知亡國恨,一天到晚做作業(yè)!”……這些改編的段子,大多來自于學生的學習生活。感到好笑的同時,忍不住為現在孩子所承載的負擔而感到悲哀。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為“減負”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和規(guī)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生的負擔依然沉重,遠的不說,今年五一假期,就有學生因作業(yè)問題而結束生命,血淋淋的代價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衍生了不少的社會話題。
“小學生的作業(yè)越來越難了!”這是不少家長發(fā)出的感嘆。近年來,關于學生“雷人”作業(yè)的話題不斷見諸報刊、網絡,學生作業(yè)不但成了學生的作業(yè),似乎成了全社會的“答題總動員”,除了學生緊皺眉頭外,家長也是各顯神通,打電話、網絡百度。針對這種越演越烈的現象,我們不禁要問這些作業(yè)對學生的身心成長是有害無益,還是真正達到了鍛煉學生思維的能力?孩子與家長,學校與社會到底該怎樣對待?
家長:難倒的不僅是學生
“移動2根火柴,使反著、少條腿的椅子正過來,變得完整?!薄皟蓚€父親把自己身上的錢給兒子,一位父親給兒子150元,另一位給兒子100元,最后兩個兒子所得的錢,為什么加起來不超過150元?”“我和他關系不很一般”,“我和他關系很不一般”,“我和他關系一般”,“我和他關系不一般”,“我和他關系很一般”:將這幾個句子按兩人的親密程度做一個排列。把“我們心里牢記祖國”用另外五種形式寫下來,要求意思不能改變形式不能重復。
這樣的作業(yè),許多家長都面對過,西安的劉女士告訴記者,遇到這些作業(yè),孩子做不出,家長做不出,就不得不一遍一遍打電話求助親朋,如果還答不出,就上網百度,如果還沒有答案,就只好“留白”。對此,劉女士苦惱不已?!氨緛砩狭艘惶彀啵呀浐苄量嗔?,孩子的作業(yè)類型五花八門,也許出發(fā)點是為了讓作業(yè)豐富多彩,但一些題目實在‘雷人’,讓孩子在‘兜圈子’和‘搞腦子’中耗費了太多時間。對于孩子的求助,再累也不能馬虎,很多題看都看不懂,我還得一遍遍解釋。”
有答案的題還好說,像下面這道題根本就沒有答案?!恫軟_稱象》是一篇贊揚小孩聰明的文章,五六歲的曹沖就能想到用石頭代替大象稱重的方法。同樣是在這本課外教材里,《曹沖稱象》也被改成了雷人的題目,“不用稱石頭的方法,還能想出更好的辦法來稱象嗎?”只有7歲的陽陽說,他實在是想不出來該怎樣解答這樣的問題。網友的解答也各種各樣,“將大象踢入池中,重新計算水位體積,乘以水的密度就可”……除了這些似是而非的方法,也有用上大學數學的微積分理論,“把大象無限微分,處處可導”,甚至“用航天飛機把大象送到小行星上用普通秤稱,利用小行星軌道用銀河巨型計算機算出小行星質量,再用廣義相對論算出大象重量”……
小學作業(yè)題有多難?本以為“手到擒來”,可竟然讓像劉女士這樣的許多大人傷透腦袋,其中不乏一些高學歷的家長。一位家長認為,作業(yè)是課本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拿數學家的難題作為作業(yè),當然不可能起到“作業(yè)”的效果,只能是忽悠人。這種忽悠人的后果令人擔憂,小學生剛開始學習,作業(yè)就如此大的難度,如何能夠樹立學習信心?如果孩子的學習信心被擊垮了,重塑就難了。
許多家長對此也頗有怨言,一位家長告訴記者,作業(yè)是老師布置的,從理論上說,學生的作業(yè)應該是教師精心挑選的。不僅要符合教育規(guī)律,而且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可是如此的作業(yè),想必教師也未必能夠做得出來。我很懷疑,這些作業(yè),教師事先做過嗎?教師如果不看答案,能做出多少?雖說術業(yè)有專攻,但連大學生都做不出來的小學一年級作業(yè),還有存在的價值嗎?另一位家長則直言不諱地指出,教師名為開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實則表現自我,這些題只能在平時,可以以游戲、快樂的方式進行,不可以作為作業(yè)。教師是學生作業(yè)的把關者,最佳的做法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題,即便是自己不出題,選用教輔材料,也應該事先自己先做一做,看看是否適合學生做。看也不看,信奉“拿來主義”,那樣對學生是有害的。學生的作業(yè)教師事先做一做,看看究竟有多難?千萬別玷污了為人師表的神圣。
教師:無法言說的苦衷
面對學生及家長的叫苦連連,大多數教師坦言自己并不會將這些題以作業(yè)的形式給學生布置,就是布置也不是硬性規(guī)定必須完成。首先是不實用,其次是有違學生成長規(guī)律。但也有教師坦言,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社會高分低能者不在少數,這樣的題可以從小轉變學生思維方式,培養(yǎng)思維能力。他會布置這樣的作業(yè)。
西安高新一小教師張得樂認為,我覺得這是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也可能是他心理能量的釋放。從心理測量的角度看,一份合理的測試用卷應該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每一套試卷,有一定的使用范圍。上述“雷人”問題,要考察什么,考察什么對象,沒有科學的依據,當然談不上信度、效度,誤導家長、誤導學生。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可以是多方位的,我曾和一位特級語文教師交流,她語重心長地說到:比爾·蓋茨認為他成功的原因得益于小時候背誦的圣經文章。小學就能讀懂名著的學生,思維力肯定好。小學階段,不光要學好數學基礎知識,我們應該大量挖掘語文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多積累一些傳統文化知識,這樣會終生受益。在做這些題時,學生要多思考多問,家長要多輔導,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西安鐵一中輔輪中學朱耀軍在接受采訪時說,我不敢保證自己一定沒有布置過類似的讓家長和學生為難的作業(yè),但會盡量考慮到完成需要的實際條件,讓學生能夠達到解決的目的。這些題也不完全是奧數的獨創(chuàng),最早民間就有這樣的題,像“老太太賣雞蛋”、“傻大個扛竹竿進城門”等, 小的時候就有大人考我們。至于有沒有好處,要具體問題具體看待了,一些題屬于智力拓展題,不能按常規(guī)邏輯推理,適當見見,沒什么壞處,就像孩子現在都喜歡的腦筋急轉彎。但是作為作業(yè),要求學生都要完成,顯然不合適。
西安鐵一中數學教師梅娟認為,我們學習數學,最主要的是學會應用。其實奧數中本身有些題目也很有趣,對啟迪學生思維很有幫助,但社會上的奧數班,讓奧數變味了。為讓學生擠進名校,一味訓練偏題、怪題,在選擇知識點上、題目上,也缺乏足夠的甄別能力,讓數學遠離了原本初衷,變成了學習解題技巧,成為了學生的負擔。
許多細心的家長發(fā)現,一是教材難度加大,一年級上二年級的課程內容,老師之所以要布置大量作業(y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提前學習”。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教師說,雖然公立幼兒園基本不教知識,采取“放養(yǎng)”態(tài)度,但私立幼兒園是填鴨式的,有些大班就教完了漢語拼音,認識上千字,數學教一元一次方程。到了小學階段,學校會默認孩子已經會了這些東西,拼音一帶而過,10以內的加減法根本不教,加快教學進程,教一些更深的東西。
學生減負為什么會如此的頑固不化,除了教育體制所產生的弊端陰魂不散外,學校、老師包括家長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一位教師告訴記者,作為他們也不愿意給學生布置作業(yè)或者太多的作業(yè)。記得有一次沒有布置作業(yè),許多家長打電話質問他“今天為什么不布置作業(yè)”,甚至認為是老師在偷懶,告到學校領導那里去……
縱觀這些現象,我們只能在“救救孩子”的呼聲中這樣理解,我們每個人既是“減負”的呼吁者也充當著幫兇的角色。一位專家曾經說過,學校教育僅僅是整個教育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當我們僅僅給學校減了負,而同為教育環(huán)節(jié)上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沒有相應的措施跟上,其結果只能是把其他環(huán)節(jié)的功能也異化為學校教育。許多家長熱衷于為孩子報各類輔導班、培訓班就是典型的例子。
當然,也有教師坦言,這些作業(yè)題一度成為一些小升初考試里面的命題,讓學生適當接觸有益無害。我們也不想出這樣的題,但是“考試”的時候會出現,影響學生升學?!敖o學生不布置有難度的作業(yè),家長認為老師教的不好,布置了,有些家長又適應不了,我們也很難做。其實教育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其實就是社會問題的反映,而人們卻單獨歸屬于教育的問題,致使問題治標不治本,也使學校教育縮手縮腳……”
管理:規(guī)范教學行為
盡管“超前”學習的風氣很盛,但還是有學校逆流而動。早在2000年前后,上海就有學校推出“小學一年級不上數學必修課”的舉措,現在這樣的學校數量在增加,他們推崇的是“最佳發(fā)展期”的教育理念。
有關校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首先不鼓勵教師為學生布置這樣的硬性作業(yè),但是可以作為益智的作業(yè)形式出現,畢竟不能什么問題都“一棍子打死”。學生學習某一學科,在不同的年齡段所花費的時間和效果是不一樣的。如果把學生學習某一學科效益最高的年齡階段界定為“最佳發(fā)展期”,那么課程設置就應該符合學生的“最佳發(fā)展期”。他們認為,低年級孩子對語言敏感,舌頭軟、模仿能力強,這一時期加強語言學習,事半功倍;此時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演繹推理能力相對較差,數學等學科學起來比較吃力,隨著孩子閱歷增加,抽象思維能力不斷長進,再學數學等學科就會容易些。比如,“幾和第幾”的知識點放在一年級教,不少學生因分不清左右而出錯。經過一年級學習后,孩子語言理解能力提高了,再來學這個知識點就輕松得多。又如,錢幣中的“元角分”概念和時間中的“時分秒”換算,放在小學一年級教是難點,放到三年級,許多學生已經通過日常生活獲得直接感受,學起來一點也不覺得難。小學一二年級數學知識點并不多,通過削枝強干,一年內完全可以輕松掌握。
西安市教育局公布今年民辦學?!靶∩酢闭猩鷮嵤┮庖?,明確民辦學?!靶∩酢闭猩母锕ぷ鲗⑦M一步規(guī)范管理,嚴禁奧數與小學升學掛鉤。并對于奧數班在此之前出臺了一系列法規(guī)政策,對其進行整治。那么,追根溯源,這些作業(yè)題是從哪里來的?
在學校門口的小書店里,各類教輔書籍琳瑯滿目,其中不乏奧數之類的書籍。書店的服務員說,這樣的教材很好賣,“因為家長希望學生學習這些內容”。一些購買的家長說,其他孩子都在學,她的孩子不能落在后面。記者從教育主管部門獲悉,這樣的教材都是輔助教材,一般都是學生家長自行購買,教委對此不進行干涉。
面對這些“作業(yè)”,有教師直言這些題目基本上都是現在的小學奧數題目。他認為,小學生的心智沒有發(fā)育完全,過難的題或者似是而非求異思維的試題,可能會讓孩子誤入歧途,產生畏難情緒或者抵觸心理,得到不好的結果?!爱斎唬覀円q證地看待這些問題”,他說,這些題目雖然難度很大,但孩子在解答過程中,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得到訓練,只要老師和家長不在平時過多的施加壓力,還是可以適度學習。
西安市教育局開展的民辦學校5·26小升初綜合素質測評考試,就是想通過這樣的測評擠出奧數的水分,但能否堅持或者說不會成為奧數的“變種”,走回奧數的老路,仍有待觀察。有專家認為,5·26綜合素質測評的目的之一是為小學生減負,但他個人認為作用有限,一是目前整體教育格局仍受制應試教育,不是“全人發(fā)展”,所謂“全人發(fā)展”,即強調文化知識、身體、心理全面發(fā)展。而應試教育只注重書本知識、文化知識的傳播,其他方面十分虛弱。第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資源較好的學校少,但社會需求很大,這就造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不會減弱。第三現行教育評價體系一個核心指標仍是升學率,考核學校如此,學??己死蠋熞惨粯?。上述局面下,為學生減負還需要更長遠的工作去做。
心理學專家認為,這些作業(yè)題,對于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的學生來講,適當接觸有益心智,刺激大腦發(fā)育,但是如果不能把握一個良好的度,只能是適得其反,嚴重的話,不但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而且容易讓孩子思維呈現病態(tài),容易鉆牛角尖,從而性格偏激,懷疑一切事物的正常發(fā)展規(guī)律,把本該簡單的問題復雜化。
也有部分教師認為,關于奧數不能以偏概全,一提起奧數就罪大惡極了,什么害處都往奧數頭上扣,好像把奧數一棍子打死,教育不公,教育亂象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縱觀這些作業(yè)題,雖然尚未成為學生作業(yè)的“主角”,但已經滲透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日常教學中來,成為全社會的“難題”。有關教育主管部門對此表示,對于這種現象,行政干預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他們會督促相關學校加大對教師素質和教學行為的規(guī)范,從源頭合理引導,從而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
還學生一個正常的思維
減負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多年來,本該簡單的問題卻讓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其問題的實質是升學率和追名校的必然結果,而且不少還穿著素質教育的外殼,掛羊頭賣狗肉,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員徐慨認為,學生要想進入名校學習,拼奧數可以說是最經濟的方式之一,因為對于普通人來說,不拼奧數就要拼錢、拼關系。雖然各地出臺了禁止奧數和奧數班培訓,但效果甚微。他認為首先要解決教育發(fā)展均衡的問題,比如,一個地區(qū)只有一所名校這是教育的失職,要以強帶弱,增加名校校長及優(yōu)質教育資源與薄弱學校的交流,帶動整個地區(qū)教育向高層次發(fā)展,這樣減負才有可能得到落實。具體到學生的作業(yè),教師也應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不越位、不缺位,規(guī)劃合理、設計得當,把握好 “度”,不要讓其成為學生、家長的負擔,要讓“家長作業(yè)”早日回歸為“學生作業(yè)”,真正地做到“一切為了孩子”,才能讓千千萬萬的孩子健康成長,才能最終引導教育回歸科學發(fā)展的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