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研究
作者:榆林學院 陜西榆林 朱 珠
發(fā)布時間:2014-06-05 11:38:25
【摘 要】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伴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革以及西方美學思想的不斷入侵,我國傳統美術經歷了曲折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之路,被稱為“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這不僅對當前美術創(chuàng)作和美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還涉及到我國現代美術的根源問題,因此,對于20世紀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路徑研究一直是海內外藝術界和文化界關注的焦點課題。筆者通過收集和整理有關“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相關資料,系統論述了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路徑狀況,尤其是所經歷的兩次重大轉型的背景與成果,從而對我國美術發(fā)展與變革的歷程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關鍵詞】中國美術 現代轉型 基本路徑 變革成果
當前,我國美術界的有識之士越來越多地認識到,以歐美標準作為世界美術評估與研究的觀點、理論和系統無法深入、全面地解釋中國現代美術演變歷程的特殊性,比如如何辨析和界定20世紀中國美術的現代性?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路徑如何?什么是中國美術發(fā)展演進的現代形態(tài)?中國現代美術在全球化境遇中的未來可能性又將如何?因此,以“20世紀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為核心,構建自身的研究課題和理論學說由此成為近年來海內外藝術界和文化界關注的焦點。①筆者在廣泛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從路徑變革的角度對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一定程度的梳理,從而對其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
“中國美術現代性”的概念界定
眾所周知,中國美術的發(fā)展是從傳統性進入現代性的。傳統性美術是指以文人繪畫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藝術,那么,中國美術的現代性究竟為何意呢?目前,對于這一問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西方漢學界的主流看法是:既然從傳統的“宇宙主義”(天人合一)走向辯證斗爭,從“天下”意識形態(tài)轉向個體性的民族國家是中國現代性的標志,因此,美術界可以將回應西方文學、美學、藝術的挑戰(zhàn)視為中國美術現代性的開始,由此1916年胡適的“文學改良八事”或者是1918年魯迅的《狂人日記》便可視為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開端。國內學者河清認為現代性在美術上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1.人類中心主義;2.文化進步論;3.個人中心主義;4.對“新”的崇拜者;5.非主題化傾向,并且將西方美術中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作為對立的存在而加以論述。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以來中國美術的發(fā)展是一個“被現代性”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外部社會變革、經濟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新、思想轉變以及外來觀念的影響而促就的。結合以上觀點,我們可以將中國美術的現代性界定為美術創(chuàng)作思想逐漸從傳統社會精英主義、個人修養(yǎng)轉向市場化、平民化以及注重藝術家個人思想表達與情感抒發(fā),既與大眾審美、大眾需求相吻合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藝術家打破傳統規(guī)范與政教觀念,追求自我思想解放的過程。這與近代以來整個社會追求經濟發(fā)展、滿足消費以及渴望自由、民主的思想相一致。從這個角度來說,近代以來,中國美術的發(fā)展雖然歷經坎坷,但現代轉型的路徑與趨勢卻一直延續(xù)至今。
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發(fā)端
19世紀中期以后,諸多文化形態(tài)極大地背離了以傳統士大夫為主導的精英文化與藝術審美取向,轉向追逐商業(yè)利益、追求金錢消費的大眾或者是通俗美術審美理念與創(chuàng)作意識。正是在此種環(huán)境中孕育出了現代性的美術形態(tài)。
首先是1840年左右流行于廣東地區(qū)的外銷畫。在明朝晚期,廣州便成為中外商賈的云集之地,被稱為“十三行”的中國商人代表朝廷管理海路邦交和對外貿易事務,因此,被外國人稱為“皇商”。這一時期,廣州地區(qū)的彩繪的瓷器、漆器、家具等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藝術品廣受歡迎。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一批中國瓷器畫師和畫工采用凌娟、紙、畫布、玻璃鏡、象牙等材料,以及水彩、水粉、油畫等中外繪畫技法,以中國風物為題材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商業(yè)畫,由此被稱為“外銷畫”或者是“貿易畫”。
到了道光年間,一批西方畫家來到澳門和香港地區(qū)。他們運用西方繪畫技法,創(chuàng)作出了不少以南中國風物為題材的與傳統中國繪畫風格炯然不同的寫生作品。在此情況下,注重寫實的中國畫師、畫工在西方畫家新的繪畫技藝、繪畫題材與審美趣味的影響下,開始積極主動地學習西方繪畫技藝與審美思想。中國民間畫師、畫工不僅直接臨摹西方畫家的作品,甚至還通過直接復制、仿照、改繪知名西方畫家的作品,創(chuàng)作出面向市場的、適合描繪的外銷畫作品。這些外銷畫作品打破了傳統繪畫精英化、藝術性的創(chuàng)作意識,反映出了世俗市井平民的藝術追求。因此,19世紀中期的外銷畫藝術被稱為是我國美術現代轉型的開始。
其次是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月份牌畫藝術。20世紀30年代,上海一躍成為遠東著名的金融貿易中心和國際化程度極高的商業(yè)大都會。伴隨著海外商品的輸入,廣告宣傳畫也大都是一些泊來品。然而,隨著此種題材與風格的商品畫的日漸增多,商家們發(fā)現這不符合上海本土民眾的審美習慣與文化觀念。隨后,一些外國商家便嘗試采用我國傳統繪畫的題材、技法與形式印制具有濃厚本土特色的商業(yè)廣告作品。更重要的是,這些商品宣傳畫還結合中國傳統社會所廣泛流行的月歷形式來設計、印刷畫片,并且通過張貼、贈送、搭配銷售的方式進行傳播,從而起到了很好的商品宣傳的作用。此種商品宣傳畫被稱為“月份牌畫”。到了20世紀30年代,照相制版印刷、膠版印刷的精美彩色月份牌畫開始風靡中國、甚至是伴隨著特定商品遠銷海外,成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最具代表意義的中國現代美術作品,而且也推動了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的快速發(fā)展。
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快速發(fā)展
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社會的穩(wěn)定、經濟的發(fā)展、對外交流的頻繁以及思想的解放,我國美術不斷地突破和穿越原有的價值觀念和文化重圍,由此開啟了現代轉型的快速發(fā)展之路。
首先,我國美術在新時期的發(fā)展側重于同西方美學、藝術的橫向比較上,并以此來引進西方現代主義美學思想和觀念,逐漸改變中國美術單一與傳統創(chuàng)作思想的束縛。“85青年美術潮流”中,西方藝術家在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張力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反思與痛苦,不僅在中國年輕藝術家群體中迅速得到傳播,而且也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其核心思想是:一方面針對西方現代美術潮流的猛烈沖擊;另一方面為了突破極端的“商業(yè)化”、“政治化”美術現代轉型導向,中國的美術發(fā)展必須檢驗時代,反思傳統,從而大膽地進行新時期中國美術走向現代的嘗試。從85新潮美術到1989年中國現代美術大展,中國美術界用四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以張揚主體創(chuàng)造精神為核心的現代藝術近百年的發(fā)展歷程。進入90年代之后,隨著中國現代美術大展的推出,中國美術界全面結束了完全模仿西方現代美術思想而形成的中國現代美術思潮,從而進入了多元美術的發(fā)展格局,重新回歸到中國本土美術的現代性問題上。與新潮美術家的“大觀念藝術”以及“完全西化”的思想相比,90年代在中國美術界形成廣泛影響力的美術家大都出生于60年代。他們在美術創(chuàng)作與研究過程中試圖拉近美術與觀念、藝術、生活之間的精神距離,一方面通過創(chuàng)作實踐代替規(guī)模較大的自我建構與理論系統;另一方面通過寫實的方式表現自己模糊的思想與觀點。②
然而,新世紀以來,伴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美學、藝術、文化的全球化現象在中國也廣受關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美術的現代化發(fā)展再也不能脫離西方美術體系的參照而自行生存和發(fā)展,因此,當前中國美術的現代化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認同并希望快速引進西方美術的“國家民族主義”,由此實現美術在國家進步與發(fā)展中的重要價值;二是基于我國民族的文化藝術資源,應對西方美術思想的沖擊與挑戰(zhàn),由此形成中國特色的“文化民族主義”。當前,大部分學者比較認同形成中國特色的“文化民族主義”。
毫無疑問,構建基于中國社會文化、藝術、思想、經濟現代化建設與現代性轉型的主流美術價值觀,才能真正實現新時期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針對性與實際意義,同時也才能構建中國自己的美學理論體系、審美經驗與審美判斷,從而突破原有的價值觀念與文化重圍,走一條更深遠、更穩(wěn)健的中國美術現代化發(fā)展之路。
參考文獻:
[1]于洋.直面百年的現代省思——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J].美術觀察,2007,(2):26-27.
[2]顧丞峰.現代性與中國美術的轉型[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6,(4):4-7.
[3]陳瑞林.城市大眾美術與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7,(3):5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