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貧樂道 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師承——記2014年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韋革宏
作者:本刊記者 楊曉青
發(fā)布時間:2014-10-20 16:37:3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采訪這兩天,韋革宏教授一直穿著簡單的T恤和淡藍色牛仔褲,進了實驗室就換上洗得干干凈凈的白大褂,去食堂打飯遇到問好的學生、同事,他總是和和氣氣,彬彬有禮,聊起天來邏輯清晰,用詞準確生動,跟人們印象中推崇安貧樂道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形象很接近。
每天早上8點他會準時到辦公室打開電腦查閱郵件,通過郵件了解今天需要處理的事務,包括審閱項目的進展,論文的修改等等。接下來,他就開始安排學院的日常主要工作,約談兩名研究生,了解他們目前實驗上的進展,跟他們討論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并在兩周一次的學生實驗室組會上,與研究團隊一起,聽學生們介紹在他們研究的領域目前國際上最新的研究進展,同時結合自己的研究討論他們自己又能提出怎樣有價值的科學問題,從而有一些思路上的提升。
除了繁重的科研教學任務,作為生命科學院院長的韋革宏教授還要用相當一部分精力處理學院的管理工作,在每周的院務會上跟四位副院長以及其他學院管理者探討學院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yǎng)。
一學年《微生物學》64學時、《高級微生物學進展》40學時的教學任務,承擔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三個層次的課程,同時主持著9項國家和省部級在研項目,面對這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國家“863”項目首席專家,記者不禁問:“韋教授,您真像之前那篇報道上說的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家庭?。俊甭犃T,韋教授皺起眉頭忙擺手:“沒有沒有,沒到那個地步,我可不是沒有生活只有工作的工作狂,我覺得工作、生活要有序,與家人的相處對我來說尤其的重要。我個性還是非常外向的,喜歡跟人打交道,特別喜歡運動,每周都跟我們學校網球俱樂部的同事打網球呢?!币惶岬缴?,提到運動,這位韋革宏教授眼睛一亮,語速立馬變快了許多。
安貧樂道,導師教誨銘記于心
1991年,韋革宏由原西北農業(yè)大學農化系畢業(yè)后留校工作。獲得碩士學位后,為了開拓視野,他決定去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作為聯(lián)合培養(yǎng)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在那里,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導師——陳文新院士。
陳文新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土壤微生物專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根瘤菌研究領域的泰斗,她的實驗室與比利時根特大學M.Gillis教授所領導的實驗室一起,是二十一世紀初國際上兩個最主要的根瘤菌分類研究中心。她的實驗室是發(fā)展中國家唯一一個技術全面而又多產的實驗室。
當記者針對當下國際范圍內學術造假事件頻發(fā),大學生學術熱情下降,金錢至上的單一價值觀盛行的問題詢問韋教授的看法時,他這樣說道:“人生活的環(huán)境、氛圍特別的重要,尤其是價值觀尚未定型的學生。作為學院領導,作為老師,給學生創(chuàng)造崇尚真理,追求科研的氛圍尤其的重要。你知道我的研究方向是根瘤菌方面的基礎研究,既枯燥、耗時,短期內又難出成績,所以許多人都不愿做。我特別慶幸這輩子能夠遇到我的導師陳文新院士,她一生淡泊名利,執(zhí)著于根瘤菌領域的研究幾十年如一日。她那種踏實、認真的堅持對于我世界觀、人生觀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她跟我說:‘我當年選擇根瘤菌的研究方向時,我的老師陳華癸院士告誡我,做(根瘤菌)分類要安貧樂道,沒有這些基礎性工作的支撐,就不可能有轉變成現(xiàn)實生產力的研究成果的誕生?!倪@番話對我有醍醐灌頂?shù)淖饔?。每次見到陳先生,她都會告誡我說要堅持,要腳踏實地,要沉得住氣,要看準一個方向堅持下去。直到現(xiàn)在,每次我去北京拜訪她,她都會談到對科學的態(tài)度。所以,這么多年來,我也一直把她作為榜樣在堅持自己的研究。對于我的學生,每次組會上我都會跟他們討論如何去看待科研,告誡他們讀大學不單是為了拿到學位,而是要通過上學學習這個過程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為一生的發(fā)展打下基礎?!?/p>
身體力行,率先垂范
韋革宏教授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二十多年來,他當過班主任,做過輔導員,任過副院長,直至現(xiàn)在擔任學院院長,從助教成長為一名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微生物學學科帶頭人。無論工作多么繁忙、課程講過多少遍,每一次他總會認真?zhèn)湔n,精心準備,上課時積極采用各種靈活互動的教學方式,不斷思考教育新方法,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他發(fā)表教學改革方面研究論文5篇,主編出版《微生物學》、《發(fā)酵工程》兩部教材,主持完成“生物工程”國家特色專業(yè)建設項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人才培養(yǎng)上他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指導學生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創(chuàng)新和誠信意識。他扼守科研道德,要求學生要踏踏實實、實事求是,常常針對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試驗結果的不準確,認認真真與學生討論試驗設計方案、實施環(huán)節(jié)、數(shù)據核對,如果因為操作過程不規(guī)范、記錄不詳實造成的數(shù)據不準確,無論試驗費用多高,他都會要求學生重作試驗。對于發(fā)表研究論文,他總要逐字逐句修改五六次,盡可能找準錯誤,哪怕是標點符號的錯誤。截止目前韋革宏教授已培養(yǎng)出本科生65名,碩士生42名,博士生15名,其中3名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1名獲得簡浩然優(yōu)秀論文獎。
科學研究上他嚴謹求實,追求卓越,近年來曾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國家863計劃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主持省部級科研課題20余項,發(fā)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SCI收錄40余篇,影響因子大于3.0的有19篇。作為完成人他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
他帶領團隊長期立足于西北地區(qū),緊密圍繞旱區(qū)農業(yè)生產存在的重大土壤環(huán)境問題和國際學科發(fā)展前沿問題開展研究,這當中既有大量的實驗室內的工作,又有許多艱苦的野外工作。為了及時取得各種實驗數(shù)據,他常常要在實驗室熬到深夜;為了采集根瘤菌和土壤樣品,他幾乎每年都是利用暑假時間在野外奔波。最初搞研究時經費少,為了節(jié)約開支,他常常背著裝樣品和采集工具的大背包,擠汽車,趕火車;到了采集地后,背著重重的行囊,爬山梁,鉆山溝,每天要步行10多個小時進行采集,直到天黑才返回駐地,連夜還要整理樣品,野外作業(yè)時常常用隨身攜帶的干糧和涼開水充饑。辛苦的付出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韋革宏的帶領下,他的團隊建立了國際上最大的干旱地區(qū)根瘤菌資源庫,保藏菌株5000多株,為根瘤菌的基礎研究和利用奠定了資源基礎;發(fā)現(xiàn)并命名了10個根瘤菌新種,占已知種數(shù)的十分之一多,促進了國際根瘤菌系統(tǒng)分類學的發(fā)展;揭示了土著根瘤菌可通過基因橫向轉移獲得共生固氮基因,解釋了外來物種的共生關系以及根瘤菌起源的科學問題;揭示了根瘤菌對重金屬的耐受機制及強化宿主植物吸收重金屬機理;揭示了根瘤菌種群組成和分布與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根瘤菌接種劑的選擇時,除了要考慮宿主植物外,而且要考慮與土壤條件的匹配問題,特別要考慮內生細菌與根瘤菌之間的相互作用。
艱難改革,彰顯勇毅
作為學院院長和學科帶頭人,韋革宏教授始終將引領的職責擔負在自己的肩上,統(tǒng)籌思考,縱覽全局,把全院的學生培養(yǎng)、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工作提升作為自己的使命。
接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伊始,學院學科方向的不確定首先成為制約學院發(fā)展的最大問題。他組織教授委員會經過三年多的反復研討,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專家學習交流,最終形成以科學問題為導向,打破二級學科,確定兩個主攻方向、兩個特色方向和兩個技術平臺的“三個二工程”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思路,并確定了生命科學學院未來5-10年的學科建設規(guī)劃。學科方向確定后,近年來,學院整體實力得到迅速提升,到位科研經費和SCI論文數(shù)量及質量較前幾年翻了4-5倍,特別是生物學一級學科在2012年全國學科評估的100所參評高校中排名并列第16位,位居陜西第一名。
眾所周知,大學最核心的任務是人才的培養(yǎng),特別是本科生的人才培養(yǎng)。韋革宏教授擔任院長后取得的第二項矚目的成績就是對學院本科生的培養(yǎng)方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后的方案更多地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思路。他帶領學院班子進行問卷調查,走訪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yè)等,與學生座談,認真聽取學生和用人單位對專業(yè)方向、課程設置、實踐環(huán)節(jié)等方面的反饋意見,認真研究、反復探討,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最終形成以學生未來發(fā)展為本,重視生物學基礎和實踐能力提高,增大國際前沿專題課程和選修課比例的分類培養(yǎng)模式的培養(yǎng)方案。積極推進生物科學大類招生,增加學生對專業(yè)方向、課程體系的選擇,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和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近年來,學院本科生的考研出國率均在50%左右,其中在“985”、“211”及中科院的名校深造學生占90%多,位居全校前列,本科生的培養(yǎng)質量顯著提升。
安貧樂道是古代儒家提倡的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文子·上仁》中說“圣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薄逗鬂h書·韋彪傳》里講“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當下社會,當我們痛感社會喪失價值觀之時,卻從韋革宏的身上看到了安貧樂道——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精神師承。我們有理由相信,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師承,他們會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