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成語中人體隱喻的認知研究
作者: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陜西西安 劉少杰
發(fā)布時間:2015-03-19 15:13:19
【摘 要】人體在人類認知的發(fā)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人體隱喻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本文將漢語成語中的身體隱喻劃分為四種類型:身體作為源域、身體作為靶域、身體同為源域和靶域、身體部位之間關系與其他事物或人之間關系的投射。
【關鍵詞】概念隱喻 人體隱喻 漢語成語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14年院級科研基金項目資助(立項號:2014QNRS062)。
隱喻研究有著悠遠的歷史。亞里士多德認為隱喻是“利用一種物體表達另一物體”的修辭手法(孫毅2009)。傳統(tǒng)的語言學家和早期的語言學理論都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性語言(蔡宇學2009)。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首次提出了關于概念隱喻的理論框架,給隱喻研究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的本質是概念性的,它不僅僅是一種語言修辭層面的現(xiàn)象,還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基本的思維、認知和概念化方式。
隨著概念隱喻理論的不斷成熟、研究對象的細化,人體隱喻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很多學者作了相關方面的研究。有的研究側重于探討人體隱喻的具體體現(xiàn)(盧衛(wèi)中2003;朱芙蓉2004;王彩麗2002);有的研究側重于對不同語言中的隱喻進行比較,總結出不同語言中某一特定隱喻現(xiàn)象的異同(陳家旭2005);也有大量研究旨在分析一個器官的具體隱喻機制和文化內涵(王文斌2001;錢建成2011;項成東2010)。在眾多的關于身體隱喻的研究中,有的學者將漢語中的熟語,慣用語與認知研究結合,從轉喻和隱喻的認知功能入手進行分析(張輝 2003;梁茂成2004)。然而將漢語成語和隱喻結合起來的研究并不多見,本研究是對人體隱喻研究的有效補充。
語料分布
本文的全部語料來源于《漢語成語大詞典》。該詞典較其同類詞典更加全面,包含了17000余條成語,保證了語料的代表性、真實性和解釋力。在語料搜集之前,通過查閱新華字典,確立了可以被稱為身體部位的65個詞(如下圖所示),接著作者計算了各個身體部位在該詞典中出現(xiàn)的頻次和比例。詳見下表1
表1 身體部位詞語的出現(xiàn)頻率及其占含有身體部位字詞成語總數(shù)的比例
漢語成語中身體隱喻的類型
1.人體域到非人體域的投射
人類遵循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將自己對身體的認識映射到非人體域的客觀世界,達到認識世界的目的。這類投射具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人體域投射于具體域:人體名稱最早被用來指稱具體物體或東西的相近部位,其中既有無生命的物體,又有有生命的東西,即動植物。人體名稱被用來指稱無生命的具體物體的成語如“歸心似箭”、“街頭巷口”、“舌槍唇劍”等;人體名稱被用來指稱有生命的東西(動植物)的成語如“賊眉鼠眼”、“龍肝鳳膽”、“虎頭蛇尾”等。
人體域投射于抽象域:由于認知世界和思維表達的需要,人類不僅將人體術語投射于具體事物的描述,而且將其投射于抽象的概念表達,這類成語有 “群龍無首”、“百尺竿頭”、“肺腑之言”等。
2.非人體域到人體域的投射
人體域到非人體域的投射有助于人類新概念的形成與表達;反過來,非人體域到人體域的投射有利于人類對自身的進一步認識和對相關事物和概念的認識與表達(盧衛(wèi)中2003)。主要包括:空間域投射于人體域(“漠不關心”、“目中無人”、“眉來眼去”等);顏色域投射于人體域(“面紅耳赤”、“青臉紅發(fā)”、“灰心喪氣”等);數(shù)量域投射于人體域(“三心二意”、“七嘴八舌”、“萬眾一心”等);天氣域投射與人體域(“耳熱眼花”、“冷眼旁觀”、“冷心冷面”等);情感域投射于人體域(“怒發(fā)沖冠”、“金剛怒目”、“心驚膽戰(zhàn)”等);材料域投射與人體域(“鐵石心腸”、“火眼金睛”、“油頭粉面”等);動作域投射與人體域(“點頭哈腰”、“一見傾心”、“傷筋動骨”等)。
認知語言學界認為,在所有的隱喻中,空間隱喻對人類的概念形成與表達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多數(shù)抽象概念通過空間隱喻得以理解與表達(盧衛(wèi)中 2003);顏色屬于人類重要的認知對象和范疇;人類借助于自己對數(shù)量詞匯的認知,將數(shù)量域投射于與其他事物域;天氣是人們生活中幾乎時時刻刻會談到的話題,人們將自己對天氣的認知投射與對其他事物的認識;人類不僅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能將自己對情感的認知投射于人體域,加強人類對自身的進一步認識;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材料,并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將自己對材料域的認知投射到對其他事物的認知中。
3.人體域充當源域和靶域
人們常常會利用自己對某一身體器官的認識來表達另一身體器官,構成了人體域內兩個器官之間的投射。在這樣的投射過程中,一個身體器官充當源域,另一個身體器官充當目標域。漢語成語中該類成語有“眉頭一縱”、“心頭刺,眼中釘”等。
4.身體部位之間關系與其他事物或人之間關系的投射
還有一種投射類型為身體部位之間關系與其他事物或人之間關系的投射。人們利用身體部位之間關系的認知,去滿足其對更加抽象的事物之間關系的認知,例如在“肝膽相照”、“唇亡齒白”等成語中,人們利用身體部位“肝”與“膽”、“唇”與“齒”之間的關系,形容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互為依靠的抽象的親密關系。
結語
人類由近及遠,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決定著人體及其器官在人類世界過程中的重要基礎作用。人體術語的隱喻化模式不僅表現(xiàn)為人體器官用作源域或者目標域,而且表現(xiàn)為人體術語同時用作雙域的隱喻化認知模式,形成了認識表達概念、認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Lakoff, G. and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蔡宇學.戰(zhàn)爭隱喻在英漢新聞中的認知構建[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9, 8 (4):110-114.
[3]陳家旭.英漢語人體隱喻化認知對比[J].聊城大學學報,2005,1.
[4]梁茂成.論習語語義形成過程中的隱喻理據(jù)——從面部說起[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
[5]盧衛(wèi)中.人體隱喻話的認知特點[J].外語教學,2003,6.
[6]錢建成.“臉”的跨文化隱喻認知[J].揚州大學學報,2011,5.
[7]孫毅,陳朗.概念整合理論對概念隱喻觀的補償性闡釋功能[J].寧夏大學學報,2009(3).
[8]王彩麗.通過名詞性人體隱喻透析人的認知過程[J].山東外語教學,2002,4.
[9]王文斌.論漢語“心”的空間隱喻的結構化[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1.
[10]項成東.“心為主”隱喻的認知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1.
[11]張輝.熟語及其理解的認知語義學研究[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3,4.
[12]朱芙蓉.含人體部位或器官名稱的隱喻認知[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