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初中語文這個科目來說,教育的本真就體現(xiàn)在學生語文的綜合性學習上。即聽說讀寫的一體呈現(xiàn),相互交融,學習過程中探究性能力的養(yǎng)成。這其實是對語文學習兩個層次的展現(xiàn),一個是知識的使用層次,一個是知識的探究層次。那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如何引導這樣鮮活而勃發(fā)的課堂?一、 聽說讀寫應呈現(xiàn)多層與生成

語文作為一個語言類科目,它本身的作用之一就是交流,放之于語文教學中即為聽說讀寫。我們的文章或詩歌,都是聽說讀寫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多層展現(xiàn)。這樣的課堂,教師就堅決不能拘泥于課始的既定教學目標,而應有所寬限,有彈性取舍。教師的價值應該體現(xiàn)在對整個活動中教育價值的挖掘,對學生活動中思維、言行等的肯定和引導、點評。

如教學《雷電頌》一課時,閱讀是最為基礎和重要的,教師應對文章富有情感的詠讀,讓學生陷入詞句中思索。在詠讀之后,將該文創(chuàng)作的背景——抗日時期的艱難與黑暗介紹給學生,促進其情感的深層體驗。之后由學生自己詠讀,把自身的情感體驗附加于詠讀之中,求得與作者思想的共鳴。在完成教學基本目標的同時,我們進行深層加工,將教學引向深入,把寫作環(huán)節(jié)鏈接其中,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某段或是全文的續(xù)寫,使學生的悲憤、憤懣等情緒通過筆端展現(xiàn)出來,教師主要是引導、點撥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寫出來。最終使整個教學過程呈現(xiàn)出多層遞進深入,又有學生自身的理解。

二、 綜合性教學應體現(xiàn)其自主性、探索性

綜合性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每個人現(xiàn)有的知識、生活、思維等方面的綜合展現(xiàn),所以說它的結果不可能完全相同。在某個層面、某個觀點上,都會帶有個人的特性,即我們所說的自主性。綜合性教學對于教師來說,需要掌控的就不是學生個人的具體得失,而應是班級整體教學的目標指向,體現(xiàn)出課堂調控者的掌控作用。但過于具體、壓迫的掌控,容易使課堂陷入僵局或死局,學生進而因死板的課堂失去興趣。因此,探索性鯰魚效應的加入,正是激活死水的良方。

如教學韓愈的《馬說》一課,教師可以在教學基本目標完成后,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換一種觀點,再去論述“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要怕觀點匪夷所思,也不要怕觀點陳舊固執(zhí)。教師需要敞開心懷,做一名真正的引導者,只要匪夷所思的理論合理,即為有效;只要陳舊的觀點能出新知,也為成功。同時,選取的話題,應該為學生所喜好,選取的觀點應該指向積極。

三、 評價要把握引導性、啟發(fā)性

以往我們的評價重點多落在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上,即學生現(xiàn)有能力的整體評價。而綜合性教學,它本身的多層性特征就沒有評價的等級,所有學生都應是同等的,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學生對文章的深情朗讀而否定另一個學生對文章的傾聽理解,我們教師的評價應根據個體的差異,對其進行個體引導性評價,對于有深意或者探究性的火花,更應進行特殊照顧對其啟發(fā)。讓多數同學“吃得飽”,讓有靈性的學生“吃得好”。

如教學《楊修之死》一課,一位學生說道:“楊修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睂W生對文章內容理解到底如何,需要我們教師通過評價,進行摸底和點撥引向深入。教師此時如果僅停留在對學生正確與否的評價上,就失去了評價的真正價值,而應請這位學生將自己觀點的依據和原因講述出來,幫助學生進行深層引導,使學生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曹操最終狠下殺手。進而啟發(fā)學生,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對做事方式的影響,最終會對結果產生影響。這才是綜合性教學評價的真正內涵。

因此,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將重點放在對教學過程的關注、對知識能力的應用及學生個體的體驗感受。而具體的教學方法、方式,在今天百花齊放、信息發(fā)達的環(huán)境下,只要你自身能力足夠,拈來揮去皆由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