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中美兩國課堂的差異分析
作者:陜西省潼關縣教學研究室 李小俠
發(fā)布時間:2016-09-20 15:30: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薄痘夜媚铩分忻纼蓢n堂案例,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中美兩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價值追求和不同的教育理念下課堂的巨大差異。甄別這些差異,領悟其中的真諦,是教育追求的使命。
一、學習認知理論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其本質(zhì)是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中美兩位教師講授《灰姑娘》的課堂實錄,美國老師不自覺地運用了建構主義理論,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很大提高。而中國老師則主要采取灌輸?shù)姆绞剑n堂教學極其低效。下面通過建構主義的四條核心理念加以簡要分析。
首先,知識依賴于個體以往的構建。中美學生對灰姑娘的故事本身都很熟悉,他們都有了進一步構建新知識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美國老師引導學生引申出很多新的情境與新的問題,不斷挑戰(zhàn)學生的思維;而中國老師則停留在對故事如同嚼蠟的所謂“分析”之中,沒有給學生自主構建的機會,學生自然沒有任何興趣。其次,建構是通過“同化”和“順應”發(fā)生的。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個機體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結構內(nèi);順應就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結構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影響而發(fā)生改變。第三,學習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的有機過程,而不是簡單積累的機械過程。第四,有意義學習是通過反思和認知沖突的解決以及對早期低水平的理解加以否定得到的。
二、學生課堂參與
“參與”作為一種能力,可為學生形成日后走上社會所需要的適應能力和交往能力奠定基礎,長期的正確“參與”,對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態(tài)度和情感有極大幫助。案例中,中美兩國課堂學生都有和老師之間的問答互動。但參與有著明顯的差異。美國課堂學生的參與態(tài)度是積極的,他們對老師的提問非常感興趣,樂于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中國課堂學生的參與態(tài)度消極,對老師的問題不感興趣。真正的課堂參與是學生全身心參與,他們在和老師的交互問答中,不斷思考,層層深入。
三、教師的角色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從“獨唱”變?yōu)椤鞍槌?從傳播知識信息變?yōu)閹椭鷮W生選擇、追求、組織和管理信息,因此是引導學生而不是改造學生。
案例中,美國教師把一個看似簡單而熟悉的童話故事通過12個問題作引導,抓住學生的思維,達到了教育的目標。中國教師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在學生消極應對的時候沒有積極采取措施,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課前的預設完成教學任務。不僅沒有對自己的課堂設計、組織與引導進行反思,反而對學生進行了老生常談的指責和訓斥。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
四、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教師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美國課堂上,老師與學生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中國課堂少有平等的現(xiàn)象,上課就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看來,教師是不可侵犯的權威,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說教者。想起了《學記》中的一段話:“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泵鞔_地告誡我們,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自由發(fā)揮。
五、教學的側(cè)重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三維課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它們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美國課堂通過故事背后的12個設問,巧妙地將教育融入課堂,引申出眾多人生哲理。而中國課堂更注重知識與技能層面的目標,更強調(diào)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六、文本的地位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學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課堂教學所要完成的課程是教師和學生課堂建構的結果,教師在給學生提供素材和資源時,可以根據(jù)課程主題對文本或教材進行大膽整合,大量援引其他資源。
美國課堂就體現(xiàn)了這種新課程關于文本或教材的理念和課程觀。教師利用《灰姑娘》故事的某些情節(jié),創(chuàng)設與學生認知、成長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和態(tài)度。學生不僅讀會了故事,更從中汲取了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愛的生命經(jīng)驗。而中國課堂,教師逐字逐段進行分析,學生的學僅限于對文本的理解,無法超越文本,因此課堂很無趣。課堂的價值更難以在學生以后的人生中發(fā)揮應有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