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毙畔⒓夹g(shù)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術(shù)的支持下,在心理學、教育學等教育理念和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設備和資源,提高小學生運用和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識字和用字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并且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較低。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雖然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但是,如果學生的興趣不高,就會降低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同時,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過程,而學生的學習信心不足,缺乏恒心,就會導致學生的語文水平較低,從而降低語文教學的效果。

2.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較低。

語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社會性,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日常交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許多語文教師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和社會性,使得語文教學的效率較低,從而阻礙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信息化小學語文教學的優(yōu)勢

1.信息化教學可以做到真正的有針對性。

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是存在一定差異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若僅依靠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方法很難做到這一點,而教育信息化的運用可以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在課堂上,老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管理軟件,隨時診斷出學生知識的缺陷,幫助學生歸納總結(jié),找出知識的盲點,可以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有利于老師“發(fā)現(xiàn)式”教學,為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途徑。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重點解決自己在學習中尚未掌握的知識,讓學習變得輕松,還可以避免那些已經(jīng)掌握了知識的學生無事可做的現(xiàn)象或尚未掌握前一部分知識的學生無所適從的被動局面。信息化教育最善于解決目前班級授課制之中的分層教學問題、個性化問題。信息化教學允許一部分同學先行一步,使得因材施教成為可能,教學效率大幅度提高。

2.運用信息技術(shù)解疑化難、與時代最新信息融通。

信息化環(huán)境教學已逐步走入課堂,成為課堂教學的新亮點。信息技術(shù)整合課程將呈現(xiàn)的學習內(nèi)容通過多媒體、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進行集成、加工處理轉(zhuǎn)化為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并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這有助于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如《詹天佑》一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其中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用不同的方法開鑿隧道這部分,集中體現(xiàn)了詹天佑的聰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學手段,往往很難講清這一難點。為此,老師制作一個課件,運用動畫技術(shù),巧妙地將詹天佑設計的兩個火車頭在“人”字形線路上運動:(因為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火車頭在前面拉,一個火車頭在后面推,過了青龍橋,原先拉的火車頭推,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學生看到這樣絕妙的設計,不但理解了課文,還被詹天佑的聰明才智深深折服。

3.以信息技術(shù)為手段,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能起到輕而易舉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它通過聲音、圖像、文字、色彩、音樂等對教材進行深入淺出的詮釋、演示、引導,變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讓學生不僅可以接受大量的教學信息,而且能獲得清晰明快的感受。這時,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講解,使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從而突破學習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梢姸嗝襟w課件的設計可使教學難點變得淺顯易懂,能讓抽象變?yōu)榫唧w,能讓學生跨越時空來認識和理解問題,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效果。

總之,信息技術(shù)像一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走進了學校的課堂,深入到了課改的前沿。通過實踐與探索,我們深深感受到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小學語文網(wǎng)絡教學給小學生以自由學習的新天地,給小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學環(huán)境和工作平臺,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因此,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以此為契機,通過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信息化水平,推動語文學科的現(xiàn)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