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教育的理解

從事一線教育近十年,有時候自言自語“什么是教育?”從備課、上課到批改作業(yè),這樣的工作是不是真正的教育,能不能達到教育真正的目的。有時候自己躺在床上靜靜地想,假如將來自己退休了,清閑的生活可能讓自己感覺到不適,還不如回到學校上幾節(jié)課、批改幾本作業(yè)。等到某一天,死神降臨到自己頭上,我們再來回顧一生,可能會感慨“這一輩子自己干了個啥?”難道只是將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這樣的工作重復一生,最后蓋棺定論,美其名曰“教育工作者”。如果這樣,教育豈不是有些單調,人生豈不是有些乏味?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yǎng)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笨梢妼逃睦斫猓沤裰型馐侨收咭娙?,智者見智。我認為教育就是通過“教”這種手段,來喚醒內心深處的善,從而達到善的自覺。

二、以“善”引領學校教育

近些年,我校確立了“好人教育”的辦學使命。學校通過誠信售水、誠信借傘、“321”師生綜合評價等活動踐行這一使命。以誠立身,以信立德,不斷挖掘學生內心深處的善,讓教育回歸到育人的本真。涌現出見義勇為而名揚三秦的好學生夏雨含;在高冠峪勇救落水兒童的好老師李宣等,“好人教育”碩果累累。其實這些感人事跡就是人內心善的自覺流露。正如孔子認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仁就是一種內在的自覺。教育的首要任務在于教學生做人。

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教育同樣喜歡短平快。成績是最容易見到效果的,所以我們熱衷于此。于是我們把教育的根本“教會學生做人”丟掉了。我認為中學畢業(yè)十年后,如果一個學生還能記住中學老師的十句話,那么中學教育應該是成功的。這里的成功絕非來自于成績的高低,而是一個人內心善的延伸。一所學校在統(tǒng)計有多少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同時,也應該關注畢業(yè)后數年,又有多少學生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保@一思想比較深刻地闡釋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社會是學校的延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于社會??梢娊逃暮脡闹苯雨P系著國家的興亡、社會的穩(wěn)定。只要我們不違背教育的初衷,我們在教他們做人的同時,也就不影響成績的提高。

三、對“良知”的喚醒

人文教育在于提高學生對是非好壞的判斷力,讓他們知道人應該有道德的底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教育在于喚醒,喚醒心中的良知。在學校,學習不是考試制度下的一種被動驅使,更不是一種負擔,而是學生的一種自覺。在社會,每個人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其實就是一種對社會的貢獻。良知聽起來很虛無,但它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的正能量和精神財富。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以這種赤子之忱致力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奉獻其終生。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教師的工作是單調的、是辛苦的、更是默默無聞的。既然選擇了,我們就無任何怨言,就應該肩負起這份責任。用一種大愛精神將內心深處的善傳遞下去。做一位有思想的人,用自己的思想去喚醒另一種思想。正如馬克思所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