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廣義知識教學過程模型要義

加涅認為,學習有獨立過程,因為沒有教,學生也可以自學;教沒有獨立過程,因為教只是幫助學,教不能離開學。我國教育心理學家皮連生對加涅的理論進一步反思和完善,提出了廣義知識教學過程模型。

廣義知識教學過程模型對大多數學生認知領域的知識技能、策略的學習都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釋,把傳統(tǒng)教學過程模型只著眼教師行為轉變?yōu)殛P注師生的雙邊活動,并體現了知識分類學習的思想,這正是我國目前教育改革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一線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二、模型對初中化學教學設計的指導意義

初中化學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的一門新的自然科學,教師精心做好教學設計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保證。在此,以廣義知識教學過程模型為指導,以“影響物質溶解性因素(滬教版)”教學設計為例談談怎樣利用這一模型進行教學設計。

(一)新知識信息習得階段。根據模型理論這一階段要分四個步驟進行。1.注意和預期。教師在教學伊始就要有充分引起學生注意的教學行為,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課堂引入,當然方法也很多。建議在本課時教學中盡量用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入,如在喝糖水時如果嫌不甜會怎么辦?水杯里的水能無限制溶解糖嗎?學習預期就是學習目標,制定目標要正確(符合課程標準)、準確(要符合教學內容)、明確(要讓學生明白)。如本課時的目標之一為“記住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并能用語言說出來”,不能描述為“掌握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前者對目標的描述具體明確,后者則過于籠統(tǒng)。2.提取原有知識(或生活經驗)。根據模型理論,新的知識信息要通過在原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建構,才能完成學習過程。如本課時設計了兩個小實驗:一是取相同體積的水,分別加入細砂、食鹽(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判斷各自的溶解情況);二是取兩塊帶有食物油的布片,一塊放在水里,一塊放在汽油里(學生也可以利用生活經驗做出現象判斷)。利用這種方式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或生活經驗,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基礎,實現知識系統(tǒng)的重建。3.對信息材料進行有組織的呈現。在此環(huán)節(jié)要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用提示性語言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選擇性感知。如對上述兩個實驗現象提出物質的溶解與溶劑、溶質的種類(性質)關系,并讓學生自己用語言描述出來。4.實現新舊知識的關聯性融合。此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把新知識鑲嵌于舊知識的網絡之中,形成新的知識網絡。上述兩個實驗對學生來講是感性、碎片性的生活經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感知,讓學生理解要使物質溶解是有條件的,形成了在原有經驗基礎上的新的認識。

(二)知識鞏固和形成認知策略。進入此環(huán)節(jié)后學與教向兩個方向發(fā)展,這需要師生的緊密配合,也需要生生間的合作探究,真正內化陳述性知識,升華程序性知識。如本課時可以設計課堂自評訓練(可以采取生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師所設計的訓練內容要做到有針對性、提升性和一定的綜合性(舉例略)。這一環(huán)節(jié)和第一階段一起作用的結果是要對陳述性知識加以鞏固(如影響物質溶解性因素的具體內容),同時通過對實驗設計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用哲學的觀點看問題,從表象到本質,學會科學實驗驗證事實的方法和過程(條件、猜想、設計、操作、現象、結論),獲得學習知識、思考問題的認知策略。

(三)知識遷移和應用。這一階段的任務是學生能把習得的知識和智慧技能自覺提取出來、會有邏輯性的遷移、會觸類旁通的應用,多是采取強化練習的方式完成。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要把訓練學生在不同情境中的適應性、準確性和高效性作為重點。如在本課時可以設計“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不可能的是……”的反情境性選擇題和“汽油可以洗去衣服上油漬的原理和哪種情況原理相同……”(提供化學變化的選項)的遷移性選擇題等。這一階段教師設計合理的、有智慧的題目是關鍵。

以上是利用模型原理對“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學與教一部分教學設計的說明,當然本課時還有其他內容,也可以遵循這樣的設計思想進行設計和實施教學,在此僅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旨在闡明廣義知識教學過程模型對教學設計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