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記為抓手,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
作者:陜西省子洲縣教學研究室 王亞雄
發(fā)布時間:2017-10-31 10:20: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日記往往囊括了友朋社交、孝悌親情、學府風光、戀愛結婚等內容,豐富多彩 。它更是一個人幾十年活生生、信得過的生活實錄,不加修飾 ,如嬰兒般赤裸袒露。 日記就好似富礦一座。別以為書生生涯沒什么可寫,近代很多學人的 日記就寫得生動有趣,蕓蕓眾生既栩栩如生,小小故事也騰挪跌宕。日記不僅是個人生活的觀照,更是日記主人所生活時代狀況的一面鏡子,是記錄時代變遷的第一手資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將日記引入其中,作為佐證、豐富歷史事件的重要史料,同時也可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史料的能力。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1.日記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歷史,在很多學生的認知中就是枯燥、無趣、死記硬背的代名詞。這固然有學科自身特點的問題,更多的是很多歷史教師禁錮在歷史教材有限的范圍內、不敢越雷池一步造成的。教學時,很多歷史教師就按照教材的編排結構開始照本宣科,很難調動起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我在教學中盡量避免這種形式,多引用一些有趣、有意義的史料擴充歷史課堂教學的容量,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如在講述抗日戰(zhàn)爭的相關內容時,我補充了近代著名學人浦江清的日記內容。七七事變爆發(fā)之后,浦江清離開北平逃難到上海,日軍進攻上海之后,又跟隨逃難的人流一起遷往西南大后方。《西行日記》就是對這一艱辛歷程的詳細記錄,史料價值很高: 經(jīng)濟學家可以研究那段時間的物價和薪水,教育學家能夠考察當時大學教育制度的好處與弊端,社會學者還會發(fā)現(xiàn)社會風氣的轉移和流變……從《 西行日記》還可以讀到許多人文美景,如國難當頭時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操 , 如當時大學的人情味 , 如學者們的獨特人格魅力,如人與人之間的誠信等 。相對于課本中干癟的事件描述而言,這些更加鮮活的內容,更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此學習歷史,學生又怎會熱情不高呢?
2.日記能作為課本內容的延伸和補充。
新編初中歷史教材,多是以大事件為主線對歷史事件進行梳理,因此往往缺少對歷史事件發(fā)展細節(jié)及后續(xù)問題的觀照,缺少對歷史發(fā)展橫向與縱向的聯(lián)系。因此,如果僅僅按照課本內容進行教學的話,就無法讓學生學會以一種“大歷史的眼光”來看待歷史的發(fā)展脈絡,無法為認知歷史尋找一個合適的“他者”身份。而日記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他者”的身份,可以作為課本內容的有效延伸和補充。如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時,我就在教學中引用了翁同龢、李慈銘、葉熾昌、李鴻章等晚清重要政治人物的日記,來反映當時不同政治派別對外來侵略的態(tài)度和觀點。
3.日記能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理解能力。
近年來,歷史中考測試中,已很少有單純知識記憶內容的考查,更多的是對學生的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和史料解讀能力的考查。不僅在解答題中多引用史料,而且在選擇題題干中也多用史料。由此可見,學生對史料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已經(jīng)成為決勝中考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史料多來自當時的報刊、時人的論著、今人的研究成果等,其中時人的日記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鑒于此,我在教學中注意適時增加一些日記史料,提高學生對史料的解讀能力。如講到清末新政廢科舉與新文化運動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引用了山西塾師劉大鵬的《退想齋日記》和辛亥老人朱峙三日記中的相關內容。對于廢科舉和新文化的迅速興起、傳播,劉大鵬在日記中處處表現(xiàn)出恐慌無措和深深的敵意,而朱峙三則在短暫的失落與彷徨之后,迅速地開始接納和主動地學習新知識。兩者的鮮明對比,讓學生對清末民初的巨大社會變革給廣大民眾帶來的心理變化狀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新與舊、保守與激進之間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妥協(xié),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歷程是充滿曲折的,并非是幾場革命、改革與運動之后,社會面貌的革新就能一蹴而就。日記是對個人生活的記錄,更是對當時社會狀況的側面反映。當然,要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與理解能力,還可以從當時的報刊、時人的專著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入手,但我認為日記更為鮮活有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總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以日記為抓手,可以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和理解能力。作為歷史教師,我們要多加探索和實踐,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益,真正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