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作者:馮冬云 江蘇省海門市第一中學
發(fā)布時間:2018-03-06 11:39: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貫徹落實工作的不斷深入,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政治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廣大思想政治課程教師與研究者所普遍關注的問題,其中又以“法治意識”最為引人重視。政治教師應當在新課程改革旗幟的指引下,回歸到課堂之上,回歸到教材之內(nèi),有意識地增強學生政治核心素養(yǎng)中的法治意識。
一、教學語言普適化
與“法”有關的內(nèi)容與話題,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嚴肅性與專業(yè)性,這一特征會在無形中增強法律知識與學生的距離感,但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時,應當注意教學語言的普適化,盡量讓教學語言簡單、直接、易于理解且富有一定的生活氣息。以《信用工具和外匯》一課為例,信用卡是一種常見的工具,也是日常消費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工具。但是近年來,與信用卡犯罪有關的案例正在大幅度上升。教師在向學生普及相關法治知識時,要重視教學語言。比如“章先生的信用卡透支了三萬元,還款日期到了沒錢還,經(jīng)不住銀行的催收短信和電話,竟然更換了手機號碼,大家怎么看呢?”實際上,章先生的這種行為很有可能已經(jīng)涉嫌信用卡詐騙罪。以舉例的方式講解,能夠讓法治更貼近生活,也能夠拉近學生與法律的距離。
二、案例選取鮮活化
要想使案例講解法有效發(fā)揮價值,教師就要盡量選取鮮活的案例。比如近期樂視公司資金鏈緊繃、抱團取暖陷困局、從近乎世界之巔到瀕臨爆倉的事件,引起了廣大網(wǎng)民的熱議討論,事件爆發(fā)的原因與事態(tài)演進的復雜化與多樣化,雖然教師一時之間無法在課堂上講解清楚,但是關于股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問題是與我們的教材知識有一定關聯(lián)的。樂視是一家對我們?nèi)粘5奈膴噬钣兄欢ㄓ绊懥Φ墓?,它的不少服務都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意味著學生對它也并不陌生。因此,教師可以選取樂視事件中的部分內(nèi)容來作為教材知識的承載案例,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與理解。
三、分析角度聚焦化
分析角度聚焦化,指的是當教師在講解教材、傳授知識時,要有意識地將重點或外延聚焦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上。以《當代國際社會》為例,在講解到國家利益、和平與發(fā)展的主題、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等問題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最近印度與中國關于邊境問題的對峙事件來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印度軍隊在我國邊境洞朗地區(qū)阻撓我國施工,二十多天后仍然不撤離,這已經(jīng)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而且印度對中國產(chǎn)品發(fā)起12項調(diào)查,這凸顯出印度正在加強對本國制造業(yè)的保護力度。教師可以就這一事件,將學生的目光與思考聚焦在與法律有關的內(nèi)容上來。如此,學生能夠以懂法、知法的眼光去客觀看待與分析中印事件。另一方面,教師也能夠以理論融合實踐案例的方式將法律知識嵌入其中,使法律知識聽起來富有一定的趣味。
四、思維啟迪多樣化
學生的法治意識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比如是否能夠準確地從法律的角度去判斷,是否能夠準確地運用法律知識去分析,是否能夠從中認識到法治的力量等。因此,教師還應當重視對學生思維啟迪的多樣化。比如上文提到的樂視事件、中印事件,前者涉及經(jīng)濟生活的板塊,后者涉及政治生活的板塊,都屬于當前熱門的事件。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析時,可以鼓勵學生從多個方面入手。從不同的利益方角度出發(fā),對事件的分析是不一致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多樣化啟迪,那么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法治意識,指的是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法律的認可、遵守、服從和崇尚。通俗來講就是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高中政治教師可以從教學語言的普適化、案例選取的鮮活化、分析角度的聚焦化、思維啟迪的多樣化這幾個方面入手,在培養(yǎng)學生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