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學習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最促動我內心的就是尊重的文化——不論你來自何方,不論你貧窮富貴,不論你漂亮丑惡,只要你在教室里學習,就要形成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相互尊重??v觀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環(huán)節(jié)流暢,知識落實到位;但是課堂上會出現(xiàn)另外一種景象:學生的回答是為了完成教師的預設,他們沒有真正在學習。

因此,我們在數(shù)學課堂上要為學生營造尊重且安全的學習氛圍,讓他們不害怕因為回答問題錯誤遭受批評,敢于在課堂上展現(xiàn)自己的思考成果。

一、尊重,從“傾聽”開始

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20以內退位減法”一課時,如果不注意傾聽學生的想法,很可能會忽略學生的好點子。

師:小朋友們,你們會計算13-6嗎?請你借助小棒擺一擺、算一算。

生1:我是這樣算的,把13分成10和3,10減6等于4,3加4等于7。所以13-6=7。

生2:我是這樣算的,我把6分成3和3,13減3等于10,10減3等于7。所以13-6=7。

生3:我的答案也是6,但是我和他們算的方法不一樣。6減3等于3,10減3等于7。

(全班同學一臉茫然。)

師:小朋友們,同桌討論,想一想這位同學是怎么想的。

生4:哦,我明白了。3比6少了3個,那么10里面還要再拿掉3個,就變成7個了。

師:哦!原來是這樣啊!大家明白了嗎?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看到如果教師沒有傾聽的習慣,那么很可能會疏忽學生的想法,讓他們感受到失落。因此,在數(shù)學課堂里,教師應當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句發(fā)言,這不僅是對學生的尊重,還為要求學生認真傾聽樹立了榜樣。

二、尊重,從“接納”開始

如我在教學浙教版一年級下冊“找規(guī)律填數(shù)”一課時,我先給學生一張百數(shù)表,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找百數(shù)表中的規(guī)律,最終我們看到有的小朋友找到了5種以上的規(guī)律,而有的小朋友只找到2種規(guī)律,這就是差異,但是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接納學生不一樣的水平和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師:小朋友們,請你觀察這張百數(shù)表,請你和同桌說一說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規(guī)律?

生1:從左邊數(shù),這些數(shù)是1、2、3、4……10,然后是11、12、13……20。

生2:從左往右數(shù),從1到10是一個一個變大的;從上往下數(shù),從1到91是10個10個變大的。

生3:除了橫的和豎的,我發(fā)現(xiàn)豎的每個數(shù)的個位都一樣。

生4:我們還能斜著看,11、22、33……99這些數(shù)個位和十位都一樣;19、28、37……91這些數(shù)十位變大,個位變小,十位和個位加起來是10,而且前面的數(shù)和后面的數(shù)正好是反過來的。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看到每個學生的思考表達方式都不一樣,有的學生是用具體的表達方式,有的學生是用簡潔的表達方式,其實這樣的表達方式并沒有好壞之分。因此,在課堂上我們都應當肯定他們的認知方式,并且引導他們在傾聽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三、尊重,從“思考”開始

如我在教學浙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帶余除法”一課時,我借助圈點子圖讓學生發(fā)現(xiàn)“余數(shù)比除數(shù)小”的規(guī)律。

師:(課件出示13顆點子)小朋友們,請你用這13顆點子圈一圈,要求每份一樣多,并寫出除法算式。你覺得需要注意什么?

生:每份點子要分得同樣多,而且點子要分到不能分為止。

師:很好,那請每位小朋友先獨立寫,寫好后再和同桌說一說。

生:①13÷2=6……1,②13÷3=4……1,③13÷4=3……1,④13÷5=2……3,⑤13÷6=2……1,⑥13÷7=1……6,⑦13÷8=1……5,⑧13÷9=1……4,⑨13÷10=1……3。

師:我們一起找到了一些帶余除法算式,請你觀察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和余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我發(fā)現(xiàn)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余數(shù)。

生2:我發(fā)現(xiàn)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余數(shù)。

生3:我發(fā)現(xiàn)余數(shù)<除數(shù)。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在課堂上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才會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展開深入思考,能夠如同剝洋蔥似的慢慢觸及知識的本質,并且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與同伴分享。無論這些思考結果是否正確,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學生的真實想法,并且有助于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舉一反三。

總之,我們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相互信任的感覺,才能讓教室里的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被尊重,這是開啟學習之門的最基本要求;從而讓每位學生愿意敞開心扉與同伴、老師進行思考和對話交流,形成這間教室獨有的學習氛圍,走上真正的學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