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回歸與超越之間——涇陽縣“大視導”筆記
發(fā)布時間:2018-04-27 15:02: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7年12月20日至22日,“大視導”活動在咸陽市涇陽縣進行,這也是三年來視導的第25個縣區(qū)。
擔 憂
隨著“大視導”活動的持續(xù)開展,讓人最為憂心的是活動能不能達到推動工作的效果。視導的團隊里聚集諸多優(yōu)秀的教師、校長、教研員和教育專家,設計如此多樣的視導形式和內容,如果對一個縣區(qū)的教育和教育人沒有觸動和促進,這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
我們深知,一個地方教育的改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縣區(qū)開展一次活動,即使組織工作做得再好,對縣區(qū)教育的促進也是有限的,也許當時參與的校長、教師和管理者有所觸動,但是回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視導活動對他們的觀念、思想和行動是否會真正留下印記,就不得而知了。
盡管我們對“大視導”不斷地做著總結、反思、改進、提升,但是這種顧慮還是時時縈繞。
視導活動的效果還取決于視導者與被視導者的態(tài)度與認識。我一直理解,“大視導”活動是專家與基層教育人共同面對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問題進行的對話、交流與引導,是解決困惑、尋求出路的思想碰撞和觀念洗禮,通過碰撞與洗禮,讓教育理性回歸,讓教育常識清晰,讓教育思想增值。
但是,行政工作多年的形式主義積習,卻讓真正的平等對話顯得困難?;鶎咏逃ぷ髡呓?jīng)常接受上級檢查、評估、督導,已經(jīng)形成一種習慣性思維方式,為活動而活動,精心地把各種準備工作做到完美,粉飾不足,遮掩問題,凸顯亮點,迎合要求,在思想上并沒有把這一活動作為學習先進、解決困惑的活動,當然這也是我們整個行政工作的一種流弊。大視導作為行政推進的業(yè)務活動,有時也難免遭遇這樣的不協(xié)調。
變 遷
面對一個正在大規(guī)模擴張的鄰居西安,涇陽這類周邊縣區(qū)的教育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大量的優(yōu)秀教師流失、學生流動都給縣域教育帶來巨大沖擊。近年來,國家級新區(qū)西咸新區(qū)的成立和大西安的建設,把包括縣城在內的條件最好的5個鎮(zhèn)劃歸西咸新區(qū),包括了四分之一的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是優(yōu)質資源的“白菜心”,這對涇陽教育又是歷史性的影響。這種行政決策的歷史趨勢不可逆轉,好事還是壞事也不得而知,談論到這一情形,當?shù)氐母刹總円诧@得無所適從。
七八年前,涇陽縣探索出“四德教育”的德育模式,即“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尊重他人、爭做好事”,用平實的德育途徑落實德育目標,在全國產(chǎn)生反響。三年前,涇陽縣掀起了一場課改浪潮,在全縣推廣“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我還受邀來聽過一場專家報告。這個浪潮現(xiàn)在也不好評說,但是這場課堂教學改革到今天依然余波未平。一周前,涇陽縣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的達標驗收,這也是教育的一件大事。
視導活動的第一天上午,在三渠鎮(zhèn)中心小學、云陽鎮(zhèn)中學和興隆鎮(zhèn)小學3所鄉(xiāng)村學校,我們看到學校的墻面上都有了“四新四大”的標語,了解到,柞水現(xiàn)場會后咸陽市教育局已經(jīng)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四新四大”逐步被各級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所認可并變?yōu)樾袆印?/p>
碰 撞
每次“大視導”都特別關注座談會。會上往往會激發(fā)出一線教育人思想的火花,經(jīng)驗、成績、問題、困惑都會在座談中全盤呈現(xiàn)。這次座談會三個半小時,為歷次時間最長。座談過程中激發(fā)出幾個尖銳的問題:
1.課改為什么而焦慮
最先發(fā)言的是四位行政領導,縣教育局局長盧瑋、教研室主任胡小戰(zhàn)、督導室主任閆學軍、人事股股長郭金峰,都談到?jīng)荜栐谡n改推進過程中的做法。
2008年涇陽縣就開始學習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法,推行“四環(huán)教學法”,人人過關,天天清、月月清。當發(fā)現(xiàn)這一教學法過于關注知識學習,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又進行改進,推行“導學究測”教學法?!皩W究測”是高效課堂模式化的一種,弊端很多。
從追求教學模式變革的種種行政沖動看,反映了一種教育政績的焦慮。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學校,在課程改革的潮流中,都希望盡快找到通往課改理念和學業(yè)成績的終南捷徑,所以通過對全國知名的所謂課改模式進行學習、引進、應用,以期快速見效,但是往往南橘北枳,弊病叢生。
另有一個焦慮,是國情所致?;鶎咏逃I導者、管理者和一線教師在執(zhí)行國家課程改革要求的過程中,都在努力地通過行動來領會、踐行、落實課程改革的意圖,而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理念與基層教師的執(zhí)行力、底層社會的教育觀、地方教育管理者的政績觀相去甚遠,課改實踐往往削足適履,亦步亦趨,徒有形式,忽視本質??此茻釤狒[鬧的課程改革,卻與課改理念南轅北轍。
課改關鍵是領會理念,把理念變成教學行為。但是,在一線經(jīng)常會看到重行為模仿,輕理念反思。最為關鍵的是,基層課改遇到的種種困惑并不能及時得到權威的指點迷津,甚至會沿著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例如至今頗受爭議的杜郎口模式,大家有爭議,是好是壞,并沒有一個來自最高層的聲音以正視聽。
正是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判斷能力,有時變成了執(zhí)迷不悟,才會有一些課改“大師”“教父”之類的所謂“專家”四處招搖撞騙,如魚得水。
2.教學模式及導學案的誤導
每次座談都會遇到關于教學模式的爭論,這次也不例外。教學模式像一種時髦的擁有,別人有自己沒有會不會落伍呢?
即使不是從事教育工作也會知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以學定教”“模式導致僵化”等理念,但是我們的一線教育工作者還在為這樣一個問題困惑不已,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我也曾反復思考過教學模式的優(yōu)劣問題,很多地方復制“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雖說把課堂變成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有一定的先進性,但是用設計的環(huán)節(jié)給教師的教學套上一個枷鎖未免僵化。
我也曾認為,教學模式只要學校能夠駕馭,不作生搬硬套,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不過模式的施行要進行文化和制度的整體建構,為模式提供一種支撐和保障,但這種整體性的變革對一線教師和校長來說會力不從心。
我還以為模式只不過是一種成熟教學的捷徑,按照專家所言,從“臨模”“入?!钡健俺瞿!?,從教學的必然王國走向教學的自由王國,最終才會帶來課堂教學的提升。
而現(xiàn)在我認為,模式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教師經(jīng)過長期經(jīng)驗積累形成的最優(yōu)化的教學習慣,用某種固定環(huán)節(jié)確定教學目標,經(jīng)過一定的理論包裝而形成的教學形式。
但是,關鍵是來自教師自發(fā)形成,還是外在強加。如果是外在強加,便是忽視了教師的個性化教學,也忽視了教師主導性地位和課堂的生成性價值,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會按照固化的環(huán)節(jié)進行,一些生成性問題根本得不到解決,而且外在強加的模式所預設的各種環(huán)節(jié)長期會形成學習的假象,學生假思考、假討論、假參與、假學會。模式不是自發(fā)、自覺、自為地形成,就會變成清規(guī)戒律,很難長久有效。
高效課堂繞不過導學案。導學案的出現(xiàn),理論依據(jù)似乎是把課堂從以教師的“教”為主,變成以學生的“學”為主,傳統(tǒng)的教案變成現(xiàn)在的學案,把課堂的生成性學習變成解決學案的預設性問題。導學案的設計者是老師,老師代替學生設計問題,然后在課堂上解決問題,不但忽略了基于教材的深度學習,而且忽略了知識目標之外的其他教學目標。
這個問題在座談會上也被提及,老廳長呂明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導學案的弊端所在,偏離了課改的目標。
現(xiàn)在看來導學案的確有些誤人子弟。教學本應以教科書為主,有了導學案,課本被丟到一邊。教學本應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和過程,讓學生形成理解知識的思維方式,有了導學案,只解決了學案上那些孤零零的問題,這些問題所包含的思維方式、價值判斷、情感體驗全部被知識問題的解決所取代。
3.走偏了的作業(yè)
今天的學生家長,沒有誰能逃避孩子作業(yè)帶來的困擾,多亦惱人,少亦惱人。
多年前看過一本美國人艾爾菲·科恩的《家庭作業(yè)的迷思》,還寫過一篇《可不可以沒有作業(yè)》的文章,認為中國的教育文化里不可能去掉作業(yè)。但是,作業(yè)也不能成為戕害兒童的魔咒。
座談會上對作業(yè)問題引發(fā)探討。王橋鎮(zhèn)中心小學校長說,學生作業(yè)的問題未被關注,一是作業(yè)量大,二是作業(yè)試卷化,三是教師布置作業(yè)很隨意。這真是一個問題。老廳長呂明凱說,出現(xiàn)這些問題是教師普遍不相信教材、不重視教材,教材上本身就有作業(yè),老師卻熱衷于讓學生購買輔導材料,從輔導材料里布置作業(yè),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觀念出了問題,過于強調“知識第一”,最后變成“知識唯一”,忽視了對教材的鉆研,對教學的鉆研,將作業(yè)完成當成學習任務完成。渭南實驗小學副校長何煥利,介紹他們的做法是各科教師集體約定作業(yè)量,對教師布置作業(yè)要進行培訓。
看來,作業(yè)里面學問大著呢!
4.分層教學利與弊
王橋鎮(zhèn)中學校長武進忠介紹,學校針對初三學生的不同學習程度,在數(shù)學、英語兩個學科實行分層教學,不同層次,不同的輔導內容,學生進步很大。這一做法在座談會上引發(fā)不小爭議。寶雞高新一中的吳文博贊同這一做法,認為這樣讓學生根據(jù)不同程度選擇學習的難度,體現(xiàn)因材施教,特別是對整體提高學習成績的作用很大。
呂廳長否定了這種做法,認為分層教學消極意義明顯,弊大于利。特別是失去了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相互影響,也沒有體現(xiàn)新課程倡導的合作學習,反映出分數(shù)至上的觀念,會給成績差的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傷害。
基層教育者和專家的主張分歧,反映了教育的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對立。基層做法是現(xiàn)實的,更多的要考慮迎合家長和社會,而專家的主張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教育本身應該追求價值性的理想,應該告別功利性。今天的教育已經(jīng)失去了精神性的追求,變成了一種消費,一種供求關系,教育者用功利的視角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已成普遍。但是,即使是基層的教育者,也不能失去教育理想主義,當然理想主義不是理想化,理想化的教育是沒有生存空間的。保持教育的理想主義實質是對教育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抗爭與超越,讓教育不被現(xiàn)實所裹挾,不被世俗所蒙蔽。
我們看到,很多基層老師很敬業(yè),很努力,但是由于自己對教育教學問題缺乏基本的判斷和識別,即使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也不能自主發(fā)現(xiàn),讓學生接受低效的訓練,實在讓人痛惜。
教育沒有理想主義的引領,沒有對現(xiàn)實的超越,敬業(yè)和努力只會讓錯誤越走越遠。
期 許
涇陽“大視導”活動最大的變化是邀請到省教育廳副巡視員席建中在管理論壇作報告,以往由市縣教育局長報告具有一定的實操性,省教育廳的領導報告高度更高,視野更開闊。報告從黨的十九大精神出發(fā),對教育的形勢、要求進行輔導。反饋會上,視導組各種意見非常具體全面,成績和特點,問題和建議,都讓人深思。
我感受到的涇陽教育,特點不少:一是體制機制方面進行了探索,根據(jù)學校容量和教師數(shù)量,把小學五六年級納入初中學校教學,有效整合利用了教育資源,還減少了小升初的壓力。二是對課程改革能夠及時反思改進,完善評價,行政從未缺位。三是探索綜合育人的方式,邀請家長課堂授課,發(fā)揮社會教育資源,組織學生校外學習,初步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育人的格局。四是落實立德樹人“四新四大”全面系統(tǒng)。
每次大視導都會產(chǎn)生一些新想法、新希望,涇陽也不例外。站在新時代,中國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會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同樣面臨新的發(fā)展主題?;A教育的體系已經(jīng)基本健全,過去追求規(guī)模擴大、數(shù)量增長和覆蓋加大等外在的目標基本完成,現(xiàn)在要向公平質量、內涵品質、精細精致等內在的要求發(fā)展。近代以來,中國教育主要為外在的目標而存在,為救亡圖存,為政治純潔,為經(jīng)濟建設,現(xiàn)在要轉向為人的內在需要發(fā)展,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今天要發(fā)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xiàn)代教育,樹立教育自信,為世界貢獻教育發(fā)展的中國樣板成為內在需求,這些都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各級各類教育者共同努力,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盡力而為,教育自信才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