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基于核心素養(yǎng)背景的課堂教學影響下,學科教學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我們欣喜地看到,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了民主、平等的對話,師生在共同探究中體驗著成功與快樂。但是,當我們以發(fā)展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眼光觀察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達成時,會發(fā)現(xiàn)諸如“重知識輕能力”“教教材”等現(xiàn)象仍屢見不鮮。如果我們能認真審視這些問題,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將會更加全面。

一、“用活”教材,確定生本理念

課程標準對教材的使用建議是: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取舍或調整。由此可知,教材只是一個載體,一個案例,只是為教師完成教學目標而提供的范例。尤其是部編本教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加了,綜合性、彈性加大了,為拓展留有充分的余地,為教師提供了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的空間。所以,在應用新教材的教學中,我們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靈活地使用教材,“站在課程的角度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當作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的載體,多一點交流,少一些灌輸;多一點引導,少一些替代;多一點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點民主,少一些專制;多一點思考,少一些識記。教師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lián)系、應用過程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獲得科學的方法。

二、“激活”主體,彰顯“生機”教學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以人為本,關注教師主導,更關注學生主體,所以教學中我們要把“人”放在首位。學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教育的本義就是推動人的整體發(fā)展,我們應該采取適當的方法,“激活”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鼓勵大膽想象,提倡探索精神,適時提出一些目標明確、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創(chuàng)設一種開放的“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中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給知識只是給了學生肉眼,給視野、方法才是給了學生顯微鏡?!敖o”永遠只能給“死”的知識,而“導”卻是“活”的知識的源泉,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調控,讓學生“亂”而有“形”,“形”亂而“神”不亂,使學生自由探究的“放”與教師不露痕跡的“收”結合起來,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奠基。

三、“盤活”過程,追求生動課堂

在教學中,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新課程所倡導的三維目標絕不是三維之間的幾何相加,它們是在課堂教學的一體化過程中實現(xiàn)的。教學是個千變萬化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種模式,不能用空洞的說教和語言的解析完成教學任務,而應融入情感,讓學生多嘗試、多動手、多思考、多討論、多質疑問難、多觀察、多陳述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不輕易否定學生在認真思考基礎上得出的答案,不把教材中的結論強加給學生,因為任何知識的學習都要經歷由不完整到完整的過程,教師只有放手,學生才會“放下包袱、開動機器”,這樣才會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課堂,學生在課堂中才會迸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個性才會得到充分張揚,課堂教學中的“生本”目標才能得到有效落實。

四、“點活”媒體,創(chuàng)設生命體驗

新課程呼喚教師教學的個性化,更加呼喚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在信息化發(fā)展的今天,新的理念、新的課標、新的教材、新的手段,使學生充滿活力,教師充滿激情,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精彩。課堂教學是師生生命的重要體驗,充滿了生命的激情,“唯有情感的血液灌滿知識的肌體”,知識才會與人的精神世界相互融合。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好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教材知識形象化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親近知識,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營造師生溝通的氛圍。教師要挖掘教材當中所具有的思想情感,進而使學生的情感完全調動起來,去觸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用心去感知、體會、研究,培育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此才可以使學生在生命課堂中進行主動構建。

教育的實質就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外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外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這句話深刻道出了生命課堂的實質??傊虒W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教師應在教學中將教材用活、主體激活、過程盤活、媒體點活,在課堂互動中構建充滿生命力的生本、“生機”、生動、生命教學,課堂中蘊含的生命活力必然被喚醒、釋放,課堂必將有生命流淌的綠意蔥蘢。

作者單位 陜西省銅川市宜君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