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溝通中的那些"糾結"式沉默
作者:唐李佩
發(fā)布時間:2019-03-06 16:45:10 來源:教師報
“過年聚會多,禮儀要牢記:上學的不問成績,上班的不問工資……文明你我他,幸福中國年”這條在朋友圈里轉發(fā)的“爆款”內容,讓很多學生得到了“解脫”,然而過年聚會的時候,孩子不被長輩們問成績了,但親友們聚在一起卻總是繞不開孩子的教育問題。
家長:說出來怕成“大問題”
對于一年級新生家長李芳莉來說,與學校老師們如何做好溝通,成為自己向親友們討教的一道難題。“老師們很負責,也愛學生,就是感覺孩子做作業(yè)的時間太長,都沒有下樓玩的時間?!崩罘祭蛘f?!笆抢蠋煵贾玫淖鳂I(yè)太多了嗎?這是很普遍的??!”一位親友問?!安凰愣?,就是老師在布置完基本作業(yè)后會提出一些讓孩子選做的作業(yè),雖然老師沒有明確說必須做,但是全班孩子都在做,我們也就自然不能不認真對待。我很想向老師提出質疑,但又怕惹老師不高興,很是糾結?!?/p>
李芳莉的兒子小景在西安市灞橋區(qū)一所新建公立小學就讀,各科教師都很年輕,對待教學認真負責。雖然學校是“零起點”教學,但李芳莉還是慶幸兒子在民辦幼兒園提前學了拼音和一些生字,否則語文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兒子無法“出色完成”?!袄蠋熡靡粋€月就講完拼音,之后就開始認字練習寫句子,我還想著才上一年級就寫一句話就行了,可是老師讓孩子能寫多就盡量寫多,孩子每次都能寫兩三百字,但想表達的卻又是不會寫的字,只能是我教他,這樣一個語文作業(yè)就用時很長,我也要一直在旁邊看著陪著?!崩罘祭蛘f。類似這樣的情況,每個學科作業(yè)都會出現,這樣孩子寫作業(yè)的時間就占用了兩個小時左右。
李芳莉還給小景報了一個線上兒童英語班,寫完作業(yè)后,小景就得趕緊打開電腦與外教對話練習英語口語,之后要閱讀課外書,然后就到了洗漱上床睡覺的時間。開學初制訂的做完作業(yè)下樓玩30分鐘的計劃,竟然在一個學期內沒有踐行過一次。
作為80后家長,李芳莉最初想聯合家長向學校反映作業(yè)有點“超綱”,但很多家長覺得這些作業(yè)能讓孩子拓展知識,不必“無中生有”或者“小題大做”,這樣對老師會造成不好的影響,萬一學校對老師進行處罰怎么辦?況且孩子們寫得多的那部分作業(yè),老師們也批改得很認真,足見老師們的用心。
“那這就是你的問題了,如果你不給孩子報線上英語班,孩子做完作業(yè)不就有玩的時間了嗎?”一位親友建議道。然而李芳莉不打算放棄線上英語學習,一方面自己覺得早點學英語好,另一方面兒子也確實喜歡這種英語學習方式。
“國家不是提倡減負嗎?可孩子的作業(yè)還是要家長幫著完成,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我知道不會很快解決,但是我想反映問題,又希望反映問題的時候,不會讓學校為難老師,也不會讓老師覺得我多事,對孩子另眼相看,只想心平氣和地和老師談談,可是我又怕我說出來的問題真的就成了麻煩的問題?!崩罘祭蛟诩m結中還是選擇“沉默”。
教師:說不出口的“小問題”
“何老師,你好,我是王曉杰的家長,我想了解一下孩子最近的學習情況?!薄凹议L你好,我在回家路上,正在開車,過兩周期末家長會您可以來早點,我們可以當面詳聊。”“老師我最近太忙,家長會怕來不了,要不您回家后我們再電話聯系吧!”“好的,等我到家再聯系你?!薄?/p>
晚上22點,當西安市長安區(qū)一所高中的班主任何磊疲憊地走進家門,還沒來得及去看看熟睡的兒子,電話又響起,“何老師,您到家了吧?我們可以聊了吧?”……接完家長的電話,已經快23點了,而何磊還要打開電腦,再給學生出一份學科測試題,做好期末復習工作。
“我和我的同事們有一個共識,自己的孩子以后上學了,盡量不在飯點和晚上或周末休息時間給孩子老師打電話問情況,最好是到學校去,利用老師空堂時間和老師面聊,這樣效果最好,也不會過多地打擾老師正常休息,畢竟老師最了解老師,我也經常建議我的親友們這樣做?!焙卫谡f。
在一些家長眼里,教師沒有其他社會角色,一天24小時都是“教師”。在休息時間被家長咨詢問題是教師們的“家常便飯”,但是老師們的“習以為?!辈⒉淮砻看味肌靶母是樵浮?,可是如果拒絕家長不合時宜的咨詢,或者強烈建議另選時間,會讓家長覺得老師很不配合,也不敬業(yè),所以對于休息時間被“打擾”這個“小問題”,老師們往往選擇“沉默”,而這類最好選擇“沉默”的“小問題”在家校溝通中還有很多。
近期,一則《教育部長說:2019年始,家長也要接受教育》的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內容被家長們積極轉發(fā)閱讀,其中摘錄了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寶生部長對家庭教育的部分講話:“要加強對家庭教育工作的支持,通過家委會、家長學校、家長課堂、購買服務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家庭教育工作體系?!?/p>
“看到教育部重視家庭教育,研制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和家庭教育學校指導手冊,我很高興,這是我們家長的福音也是責任,我希望在此契機下,能開設家校溝通技巧的課程,讓家長和老師能夠平等對話,互相體諒,只有彼此少隔閡,才能為孩子的教育提供更多合力。”李芳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