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社會和企業(yè)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學校要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鼓勵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融合到實踐中,加強對社會的了解和溝通,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初中物理學科與人們日常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為了使學生學以致用,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將教學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一、加強情境導入,重視生活體驗

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經驗不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當適當導入合理的情境,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更加深刻了解物理知識,提高他們對于物理教材內容的理解程度。同時,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導入情境,可以有效消除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恐懼感,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邏輯思維,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應用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導入情境,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了解生活體驗的重要性。

例如,初中物理教師在講解“浮力”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將一個質量較輕的物體和一個質量較重的物體同時放到水中,哪一種會先沉底?”同學們積極回答后,教師將一個較輕的木塊和一個小鐵塊一同放到水中,結果小鐵塊沉到水底,而小木塊漂浮在水上。這時,有一部分學生會認為小鐵塊能沉入水中是因為它的密度大。為了改變學生的錯誤觀點,教師做了另外一個實驗:將一個廢牙膏殼揉成一團,它慢慢沉入水中,不揉成一團則會漂浮在水中,但是牙膏殼的密度卻沒有發(fā)生改變,結果證明沉浮與物體的密度是沒有關系的。然后,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物體浮沉的條件,通過這兩個實驗,物理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他們后期的物理學習。

二、在課堂教學中加入生活現(xiàn)象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知識和增長見識的重要時期,因此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適當插入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物理現(xiàn)象,并正確引導他們將物理知識聯(lián)系到實際生活中,了解如何使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思維。除此之外,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生活現(xiàn)象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與中高的物理命題方向相符。學生根據教師描述的生活現(xiàn)象能夠快速地理解相關物理知識,并且正確區(qū)分物理知識和實物之間的區(qū)別,可以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記憶。

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特性”這一知識點時,音調的特性是一大難點。物理教師可以進行撕紙和撕布的實驗,讓學生感受到振動和音調的不同,然后引出“頻率”這個概念。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男女聲音不同是由于人體發(fā)聲的頻率不同。通過這種方式,有效驗證了教材的理論,加深了學生對物理知識點的理解。

三、開展相關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初中物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物理教學中開展相關實驗可以有效地論證課堂理論。在開始試驗前,學生需要提前預習和了解實驗方案,了解實驗的目的、流程、基本原理和實驗效果。當實驗開始時,學生能夠更快地融入進去,順利完成實驗,并得出正確的數(shù)據和結論。通過實驗學生進一步理解了物理知識,并且能夠有效將物理知識和實踐融合在一起,這完全符合在新課改背景下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精神。

例如,開展與“牛頓第一定律”相關實驗時,學生將小球分別從棉布表面、毛巾表面和玻璃表面上運動,并準確計量小球停止運動的位置。初中物理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到最后小球呈現(xiàn)靜止的狀態(tài)?為什么不同的表面小球運動的距離不同?它與阻力有關系嗎?”通過實驗學生會發(fā)現(xiàn),物體的運動會受到阻力的影響,運動的速度會變慢。如果沒有阻力的影響,物體會一直保持原有的速度,并且以原有的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學生通過實驗可以有效提升自身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更深刻理解物理知識,初中物理教師要將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單位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