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都有自己的校訓,校訓是大學辦學精神的聚焦,展示了學校教育思想的光芒,體現(xiàn)了不同時代的大學理念,反映了學校的教規(guī)、校紀和校風,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大學特色。對稱、易讀、簡練的校訓成了大學的廣告語,是教育文化積淀成的芯片,也是幾百年(或幾十年)辦學經(jīng)驗提煉出的精華。部分校訓是國家領(lǐng)導人和著名教育家、科學家、書法家所題寫的,對辛勤園丁和莘莘學子有著鼓舞、警示、引領(lǐng)的作用。大學是知識的殿堂,育人的方舟,傳承著古老文明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校訓中隱含著悠久的文化宗義,內(nèi)容注重“愛國、志向、民主”的思想,強調(diào)學術(shù)自由,珍視儒家文化,傳導“公平、仁義、奮斗、廣博、方圓、治學、育人”的理念。教師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選摘一些校訓作為文言文翻譯訓練,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很有益處。

一、注解大學校訓,靈活掌握文言文翻譯

清華大學校訓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吨芤住吩唬禾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應(yīng)為: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yīng)于此,君子處世,應(yīng)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fā)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yīng)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通過這樣的翻譯訓練,學生就會對文言文中的“天行健”“地勢坤”“厚德載物”有更深的理解,對文言文翻譯如何達到“順暢”有自己的見解。又如,香港大學校訓為“明德格物”?!懊鞯赂裎铩背鲎浴抖Y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意指博大的學問,儒家治學,首重個人德行修為,“明德”就是彰顯德行,先完善內(nèi)在德智的修養(yǎng),然后推己及人?!抖Y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認識世間萬物,“格”在此有“窮究”之意。由此可見,僅僅四字的校訓有著深遠的意義,學生只有明白了原文的用意,才能準確地翻譯成現(xiàn)代語句。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摘取諸多大學校訓進行講解,對提高學生文言文翻譯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二、注解大學校訓,理解大學教育意義

大學的辦學宗旨有一定的社會目標、服務(wù)方向、極高追求。教師注解大學校訓時,學生就會對大學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認識。南京大學校訓為“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罢\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在古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敦行”見于《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八字校訓既獨立成意各有側(cè)重,又相互聯(lián)系渾然一體,涵蓋了教育思想、科學精神、品格修養(yǎng)等各個方面。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币馑际恰安┯[群書并廣泛學習,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fā)問求教,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作為一名高中生,讀了這些精辟語句后,肯定會對學習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三、注解大學校訓,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學無止境,氣有浩然”是山東大學的校訓?!皻庥泻迫弧背鲎浴睹献印す珜O丑》,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氣有浩然”意在“為人”。它將我們應(yīng)具有的道德情操、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品格皆寓意于這天地間的“正氣”之中。“學無止境”與《荀子·勸學》中的“學不可以已”意境完全相同,但嚴格來說出自清朝劉開的《問說》。如今,一些教師為了讓學生努力學習考高分,在教室后面貼著“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的標語,這樣的語句與“氣有浩然,學無止境”相比是何等的低下和不雅。由此可見,用精辟校訓鼓勵學生也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

四、注解大學校訓,有利于學生明確升學方向

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是1896年創(chuàng)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學,1956年國務(wù)院決定交通大學內(nèi)遷西安,為交通大學西安部分,1959年定名西安交通大學。“精勤求學,敦學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是西安交通大學的校訓,傳統(tǒng)經(jīng)典《后漢書》《左傳》《尚書》《論語》分別有“在事精勤”“盡力莫如敦篤”“尚迪果毅”“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表述。校訓蘊含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學校師生做人、做事的指引。注解了西安交通大學的校訓,學生也就了解了這所學校的現(xiàn)在和過去,自然而然就明確了它的地位,也許它就會成為學生報考的首選學校。

校訓是極短的文言文格式,教師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選摘一部分校訓讓學生注解,既能夠強化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又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水平。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qū)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