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力量巨大,能夠使道德認知轉向為道德行為,同時情感也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很多教師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認知,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情感因素,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因此在今后的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要落實情感教育,完善學生的人格,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為主要目標。那么,我們該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加深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一、教師要融入自身的情感

成功的道德與法治課要融入情感教育,要借助教師的引導作用將學生的激情充分點燃,因此教師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豐富課堂氛圍,尊重和愛護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增加彼此溝通和交流的機會,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采用情感教育能促進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中教師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帶動課堂情感氛圍。要想更加有效帶動課堂氛圍,教師要做到如下幾點:一是教師要懷有寬容之心,真心愛護學生。尤其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心理度還不高,沒有形成正確的情感認知觀,在生活中往往會做錯一些事情。所以,教師要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即使學生做錯了,教師也不能當眾批評學生,要懷有一顆包容的心,耐心地教育犯錯的學生。二是教師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對于后進生教師要予以鼓勵;對于中等生教師要重視;對于優(yōu)等生,教師要學會適度關注,不讓其產(chǎn)生過多壓力。三是教師要在課中、課下保持與學生經(jīng)常交流的習慣,融入自身的情感,在課堂中預留出更多的機會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要了解學生的困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熱心,進而激發(fā)他們努力學習。

二、利用真實案例提高情感功能

案例是道德與法治課的真實論證,是一種真實的學習材料,因此教師需要引用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根據(jù)學生的教學任務選擇不同的教學案例,通過案例引導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分析案例,了解道德與法治的理論基礎。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案例都比較過時,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關注社會上的熱點事件,挖掘新鮮真實的案例,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查詢,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進而提升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一國兩制”這個話題時,教師可根據(jù)最新的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感悟當今的和平統(tǒng)一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將愛國主義理論上升到情感層次,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感。

三、在道德與法治課上營造情感氛圍

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能了解道德與法治的人文因素,導致教學效果很低。因此,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的專注度,了解學生的生活,將真實的生活情境和道德與法治課的理論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不要讓學生淪為只會通過背誦知識點來應付考試的機器。此外,教師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幫助學生解決內心的學習障礙,讓學生清楚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促其做到學有所用。教師還可通過現(xiàn)代多媒體設備提高課堂氛圍,利用豐富多彩的圖片以及符合場景的音頻、視頻等,讓學生更加形象生動地了解道德與法治課的作用,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增加情感實踐環(huán)節(jié)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想實現(xiàn)課堂中的情感功能,教師要加入生活實踐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中,如果教師一味進行理論教學,讓學生機械式學習,學生沒能體會到情感的作用,因此在課堂中要融入實踐,大力倡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例如,在學習相關禮儀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辦關于“禮節(jié)”的文化主題活動,學生通過朗誦、案例分析、表演等各種節(jié)目展現(xiàn)中國禮儀之邦的文化,讓家長和身邊的其他同學普及到道德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觀看央視播出的法治節(jié)目,讓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帶領朋友和家人一起學習法律知識,共同了解道德與法律知識,感受視頻案例中的真實情感,讓學生獲得道德情感的升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塑造他們良好的品德行為,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本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當下的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的放矢地對他們實施情感教育,唯有如此才能豐富其內心世界。

作者單位 陜西省大荔縣兩宜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