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校園隱秘的角落——關于校園霸凌的省與思
作者:周蘇鵬
發(fā)布時間:2020-11-17 10:35:3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繁忙的道路上,仿佛一群人一起闖紅燈就無所謂素質(zhì)的高低了,大家穿梭而過,他們知道車不敢朝一群人撞過來,于是闖紅燈就成了理所當然,每個人都跟隨周圍的人流穿行而過。 ——紫金陳《長夜難眠》
就好像某天突然被貼上惡魔的符咒一樣,校園霸凌事件就這么開始了。 ——東野圭吾《惡意》
2019年12月11日,福建莆田,一女生因同學間發(fā)生口角,同學伙同校外人員圍毆該女生并逼其下跪……
2019年11月5日,廣東廣州,一名女大一新生因不愿與平時抽煙喝酒打架的同學做朋友,遭到對方的辱罵、毆打,甚至扒衣錄像……
蒙頭毆打、潑冷水、用刀具劃、磚塊砸……這是陜西大荔縣某小學學生小明(化名)近半年來在寄宿學校里的遭遇。因為害怕,他一直不敢告訴家人,直到7月5日晚被哥哥發(fā)現(xiàn)。小明父親7月6日找到學校,校方進行了初步調(diào)查并給出處理建議。但7月8日,小明父親去學校收拾孩子被褥時,卻發(fā)現(xiàn)被褥上有大片血跡……
關于校園霸凌事件的冰山一角就先說到這,似乎陽光永遠也照不進這隱秘的角落。
每次看到這些事件發(fā)生,對于曾有類似經(jīng)驗者或知道身邊有朋友受過霸凌的我,都會再次被喚起某種不舒服的記憶。也由此會進一步思考:為什么霸凌并非偶發(fā)特殊事件?校園為何會成為霸凌發(fā)生的場所?
一群人欺負一個好人的故事
我們可以從心理學提出的黑羊效應談起,它指的是一群人欺負一個好人并有其他旁觀者坐視不理的詭異情況。
在我們成長所經(jīng)歷的團體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驗。你或許曾感覺到班上有一個大家可能都不怎么喜歡的人,雖然他也沒有真的做過什么可惡的事,但這場排擠行為會無故納入越來越多的幫手,欺凌行為也會越來越加劇。到最后,受害者似乎真的成為了一個十惡不赦的人。
在黑羊效應理論中共有三種人:第一種是黑羊,也就是受害者本身。大多時候,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事,卻經(jīng)常陷入無可逃脫現(xiàn)狀的無助情境中。第二種是屠夫,也就是施害者、攻擊黑羊的那些人。他們通常不清楚發(fā)生了什么事,但因為發(fā)現(xiàn)自己所做的事可以被接納,于是便愈演愈烈。第三種是白羊,也就是旁觀者。他們目睹事件的經(jīng)過,但不愿或無法采取任何行動。
將黑羊效應代入校園霸凌事件,便出現(xiàn)了幾個需要特別關注的心理狀態(tài)。首先,黑羊最容易產(chǎn)生的心理在于“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但又無法改變現(xiàn)況”,繼而想要對屠夫們詢問理由或示弱。當然,他們往往得不到答案,而且這樣的示弱反而會激發(fā)屠夫潛藏心底的罪惡感。
屠夫因為罪惡感的加成而更想為黑羊貼上標簽,證明黑羊真的做錯了什么。除此之外,他們還會開始呼朋引伴,說服他們同意自己的看法和行為,用以掩蓋良心的譴責。最后,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屠夫群體,也就演變成我們常見的霸凌事件。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可能都經(jīng)歷過以上這些角色。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去面對校園霸凌?在經(jīng)受校園霸凌時感受到的手足無措和不知所以,又究竟來自于什么?
“在集體中,我很害怕成為不一樣的人”
黑羊效應的成因在于,焦慮的大眾都希望做“好人”,而欺凌行為的苗頭通常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在“白羊”們對“黑羊”的關心下,“屠夫”的欺凌行為非但沒有得到好處,反而影響了自己的形象?!昂谘颉彪m被“屠夫”欺負,但卻得到了“白羊”們的關懷。這種情境會造成“屠夫”的心里不平衡,于是,他希望拖更多的人下水,也讓別人陷入相同的心理陷阱中,而別人為了自救,也會拖更多人下水。在這樣的連鎖反應下,越來越多的人將掉進相同的心理陷阱當中,無法脫身。
沒錯,黑羊效應指的就是在一個極度焦慮的團體中,當每個人都想要塑造自己優(yōu)秀的形象并產(chǎn)生一種危機感時,他們就會陷入集體意識,發(fā)生從眾行為——如果大家都這么做,我也跟著做,就不會有錯。
那么回到我們的校園。在現(xiàn)行教育環(huán)境中,普遍鼓勵學生們的團體合作和一致性。從小學教育便開始執(zhí)行的形象規(guī)定、行為規(guī)范、以成績作為量化指標的升學體制等,成為了決定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標準。然而,當我們向學生灌輸這些標準時,也一定會存在標準線外的那些“異類”。我們甚至可以很輕易地觀察到校園中的標新立異者、不符合性別氣質(zhì)者、太胖太矮或身體外貌有特殊標志者,這些學生很容易受到特別的關注,甚至霸凌。于是,在一個團體當中,我們會因為害怕被排擠、擔心自己的與眾不同,而遭受“關注”。因此,我們可能會不知覺地加入“屠夫”群體,感受其中的利益共享及安撫自己內(nèi)心的忐忑。從一小群人發(fā)展到一大群人,他們彼此壯大彼此,背后正是焦慮心理的機制。而在旁觀看的“白羊”們,也會因為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黑羊”而選擇沉默。至此,一樁樁校園霸凌事件相繼而生。
負向處理成為霸凌行為升級的隱形推手
小朱是一名初二學生,內(nèi)向的他長期被同班的三位同學勒索財物,但他從未反抗或告發(fā)過這些行為。直到一次被同學奪走移民法國的舅舅送給自己的手表后,此事才被父母知曉。在父母的反復詢問下,小朱這才詳細講述了這一年自己被此三人霸凌的所有細節(jié)。第二天,父母帶著怒火向小朱的班主任告發(fā)了此事,班主任聽后也很為小朱抱不平,并用“教科書”式的步驟解決了此事:
1.組織班級會議通報此事,并要求他們?nèi)撕托≈斓募议L也必須到場;2.當著所有人的面斥責此三人并告知此事的嚴重性;3.要求三人寫道歉信給小朱和他的父母并當場宣讀,內(nèi)容須列舉出自己做了哪些錯誤的行為,并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與自己的父母一同向小朱及其父母道歉;4.將三人過去勒索小朱的財物統(tǒng)統(tǒng)退還;5.對三人各記校內(nèi)大過一次(記兩次將被開除)。
當然,三人得到了父母的嚴厲“教育”,小朱的父母也對班主任的做法感到非常滿意。至此,事件告一段落。那么,事件真的結束了嗎?當然沒有,而這一切反而是霸凌行為真正的開始。
班主任的處理方式照顧到了一切人,但卻忽略了小朱與同學們微妙的關系變化和心理狀態(tài)。從那以后,小朱心中的恐懼加深,極怕上學,覺得只要呆在學校,就會有不可預料的事件發(fā)生。經(jīng)此一事,對他實施霸凌的三人變得更加團結,同時也拉攏了更多“戰(zhàn)友”,趁老師不注意時,對小朱展開了新一輪的報復行動,因為小朱在班里被賦予了一項真正的罪名——“點炮”。
此時我們會問:“當霸凌問題出現(xiàn)時,究竟如何面對,問題才能被真正解決呢?”《教室里的惡魔》一書作者山脇由貴子對此提出的建議是需要基于教育原則:一方面重視受害者身心的保護,且針對他們的創(chuàng)傷安排心理治療;同時,也需要積極關心施害者,針對其不當行為進行輔導,使他們不再重復霸凌行為。
沒有理由,只有人性經(jīng)不起復盤的校園霸凌
黑羊效應想要提示我們的是,“黑羊”本身通常沒有做錯什么事,而每一場霸凌事件的最后,通常都會出現(xiàn)“黑羊”的離開或消失。當事后向所有參與霸凌事件的學生究其原因時,卻沒有人可以答得出來。
復盤黑羊效應的發(fā)生,它通常沒有可溯及的正當理由,但卻有明顯的人性發(fā)展。
凡是行文提出一個問題便需要給出一個解決建議的江湖規(guī)矩我懂,但當面對校園霸凌這樣一個困擾全球的問題時,在了解心理層次的解釋后,能夠建議的也只有以下寥寥幾字:
致被霸凌者:你要堅信,這不是你的錯;
致旁觀者:你可以選擇,不做劊子手;
致教師和父母:從關注孩子在團體中遭受的微排擠開始;
致學校管理者:提升霸凌行為的敏感度。
如果你曾參與或經(jīng)歷過霸凌行為并對此產(chǎn)生了情緒或創(chuàng)傷,但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在這里,我特別想告訴你,霸凌可能源自群體心理、教育體制,它通常發(fā)生于種種復雜因素的交集下。你深知傷口還未痊愈,深感焦慮依然存在,而你可以做的,是從理解這些外部因素開始,與曾經(jīng)的記憶和內(nèi)心的不安創(chuàng)造和解的可能。
作者單位:陜西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指導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