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經歷,練就“不一般的自己”
作者:王 鎣
發(fā)布時間:2021-01-11 15:32:31 來源:教師報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人生路上,會遇見許多不一樣的經歷。有歡笑,也有坎坷,有付出,也有收獲,這些經歷使我們不斷成長,成為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紙上得來終覺淺
2016年8月,剛剛大學畢業(yè)的我,懷著滿腔的熱血步入工作崗位,成為了陜西省蒲城縣椿林鎮(zhèn)中心幼兒園一名普通的幼兒教師。工作的第二個月,迎來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節(jié)公開課,檢驗我學習成果的時刻到了。自認為擅長與孩子交流的我選擇了一節(jié)語言領域的活動《愛畫畫的公主》,初出茅廬的我一心想做到盡善盡美,反復修改教案,完善活動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但沒有經驗的我,還是擔心孩子們給不了我想要的回答,擔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去引導孩子。在公開課的前一天,我給孩子們透露了幾張圖片,這下我放心了,明天的公開課應該沒問題了吧。
當我拿出第一張圖片——蘑菇,來引導孩子們時,嬋嬋小朋友大聲喊:“老師,我知道公主想要的是一把傘?!蔽夷X袋里“嗡”的一下蒙了,悉心準備的環(huán)節(jié)也亂套了,腦子里一片空白。面對這種局面,我紅著臉,十五分鐘結束了人生中第一節(jié)公開課。很顯然,公開課華麗地失敗了,安頓好孩子們,回到辦公室,羞愧、尷尬涌上心頭,眼淚控制不住地落了下來,等到評課的時候,我低著頭、紅著臉,心里暗暗發(fā)誓:以后再也不要這樣丟臉了。收拾好沮喪的心情,認真聽取其他老師對這節(jié)課的點評,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從日常的活動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向其他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將理論落實到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不計較成敗,不計較得失,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更重要的是不能弄虛作假,神圣的課堂是教師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殿堂,絕不是排練表演可以被安排,和孩子一起真實地互動成長才是課堂的真諦。
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第二次公開課我依然選擇了一節(jié)語言領域的活動《恐龍媽媽藏蛋》。這次我得到了評課教師們的贊揚,環(huán)節(jié)準備得很充分,對于孩子的突發(fā)問題也能巧妙地處理,目標達成還不錯。這兩次公開課讓我懂得了備課不是讓孩子做好準備,而是作為教師的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認知水平,從他們的興趣入手,使他們獲取各方面的經驗,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體,我們做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
在椿林幼兒園的三年,我有過窘迫的失敗,也有過滿意的收獲。在這里我讀懂了:只要你愿意努力,愿意學習,必定會有收獲。
梅花香自苦寒來
2019年8月,我來到了期待已久的蒲城縣第三幼兒園。從最初“你們三幼”變成了現(xiàn)在的“我們三幼”,慢慢地融入了這個大集體,在各種引領中不斷學習、探索,一步步成長。來三幼的第一次示范課,原藝微園長點評道:你的課感覺環(huán)節(jié)很著急,狀態(tài)不是很穩(wěn)定。當我聽了張苑娜、胡倩文兩位老師的課時,我找到了自己的問題:教學活動應該是在自然的、放松的狀態(tài)下主動獲取知識,要以幼兒為主體,而不是教師一味地趕流程,完成任務。
與日?;顒硬煌氖?,“課程故事”這個新名詞,走進了我們的工作中,善于觀察幼兒的興趣點和問題,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去給予他們適宜的支持,觀察開始了,課程就開始了。徐莉園長的這番話讓我對當下的學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和方向。就像我們的班本課程《小小兔》,通過我們前期認真的準備,持續(xù)關注到的幼兒興趣,在徐莉園長的指導梳理下有了網(wǎng)狀的課程結構,這才有了屬于我們小三班的班本課程。教學活動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孩子在生活中想要得到什么經驗,我們給他提供,為他們創(chuàng)設自由、自主、愉悅、創(chuàng)造的學習氛圍。
來到三幼后我的教師專業(yè)技能,在園領導有計劃的培訓引領中有了明顯的進步。省級示范園初驗,當我在舞臺上自信地表演舞蹈時,我深切地明白:優(yōu)秀沒有捷徑,有耕耘就會有收獲。對比三年前的我,教學設計、兒童行為觀察、講故事,以及繪畫、鋼琴,都有了提升。在三幼我努力向一群優(yōu)秀的老師靠近:簡喬老師的語言表達,婧婧老師的鼓勵贊美,曉敏老師的手工環(huán)創(chuàng)、玉珊老師的專業(yè)理論,還有我的后盾程老師的鼓勵支持,以及默默肯定我的張曉娟園長。在我初入三幼時她就篤定地告訴我:三幼是可以讓你很快成長的地方。果然,無論是“名師之路”,一起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幼兒園學習的三位老師,還是“師者芳華”,一起跳舞的七位老師,從她們身上我汲取著閃光點。三幼讓我不斷刷新自我,讓我逼著自己優(yōu)秀,讓我在大容量的學習培訓中提升自己的專業(yè)。
不斷的學習讓我生活和工作不但有朝氣還更有底氣。我相信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獲得,就一定會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成為“不一般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