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操著標準的普通話進行語音分享,參與人員在群內通過視頻會議認真傾聽,并根據主講人提出的互動話題進行文字交流……類似這樣的活動,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qū)小學班主任工作室已成功舉辦了30期,幫助一線教師解決了班級管理中的許多困惑。

“短短幾年間,我們區(qū)班主任交流群已從當時成立的11人,發(fā)展成為近500人的大群,幾乎囊括了全區(qū)所有的小學班主任。”薛城區(qū)教體局思政科張永河主任說,全區(qū)已逐步形成了從班主任工作室到基層學校骨干成員,再到一線班主任的輻射網,培養(yǎng)了一批骨干班主任和優(yōu)秀班主任,有力地推進了全區(qū)班主任隊伍的發(fā)展。

帶出一支隊伍

2014年7月,為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薛城區(qū)緊緊抓住“班主任”這一關鍵點,全面啟動小學班主任工作室建設。薛城雙語實驗小學的副校長褚慶洋臨時受命,成為工作室的“牽頭人”。

當年8月份的一個炎熱下午,褚慶洋召集李剛、徐靜、崔平川、劉萍、孫鳳等10名工作室成員,著手討論工作室的發(fā)展目標和基本定位。

經過一番激烈的研討,“自主發(fā)展、同伴互助、團隊科研、輻射帶動”16個字,正式被確立并逐漸成為工作室的核心理念。

究竟該如何落實這一核心理念呢?為此,該工作室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一方面規(guī)劃了工作室發(fā)展目標,即擴大名班主任效應,引領成員向個性化、藝術化、專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搭建班主任成長的平臺,建立導、幫、帶的開放型模式,促進中青年班主任快速成長;建立并逐步完善一整套管理培育機制,搭建網絡信息交流平臺,將工作室工作開發(fā)成一個可持續(xù)、可延伸的班主任學員工作支持系統(tǒng),更好地服務于班主任隊伍。另一方面,工作室也給全體成員提出了個人發(fā)展目標,制定了“工作室成員考核評估表”,其中A級目標四項:學校支持、專業(yè)成長、職能目標、特色創(chuàng)新;B級目標10項,分別就個人年度發(fā)展計劃、培訓學習、課題研究、專題分享、個人創(chuàng)新方面做了具體的規(guī)定。

對于班主任來說,活動歷練必不可少。工作室以“自主研修—專家引領—問題探究—同伴互助—交流觀摩—實踐反思”為基本模式,通過語言講座、故事分享、班隊會示范課、讀書沙龍、“我該怎么辦”問題研討等方式促進區(qū)域內班主任專業(yè)發(fā)展和個人成長。

為內化提升、輻射帶動,工作室進一步擴大參與成員覆蓋面,積極吸收區(qū)內優(yōu)秀班主任加入團隊,2017年至2020年,工作室四次充實新成員,由原來的11人擴充到目前的84人。

帶動一個“課題”

“我們在運行過程中,始終把實踐性作為工作室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把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作為根本任務,真正做到立足學校、指向課堂、服務班主任?!瘪覒c洋說,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那是在馬麗(化名)老師的一節(jié)課上,學生王超并未說話,而講話者是坐在前面的劉強。由于馬麗沒看清楚,便讓王超站起來。王超與老師辯解,反被嚴厲批評。王超不服,便和馬麗老師大吵一架。對此,作為班主任的馬麗一籌莫展。

“如果你也遇到這樣的事情,如何與王超溝通?”當馬麗老師的求助信息,出現在薛城小學班主任微信群里時,作為工作室負責人的褚慶洋馬上意識到,應該幫助馬麗走出困境。

在與工作室其他成員商量后,褚慶洋決定啟動“我該怎么辦”教育案例第一期討論,集思廣益為馬麗“支招”。

在還原事件的過程中,工作室成員邊表演邊討論。只見第一個“班主任”上臺,應對辦法是狠狠批評了“王超”,并讓他寫檢討;第二個“班主任”的應對辦法是找來其他同學詢問事情經過,并和學生核實;第三個“班主任”上臺后,面對委屈且情緒激動的“王超”,將手臂搭在他的肩上,與他一起蹲下來欣賞花盆中小花。待“王超”情緒逐漸穩(wěn)定,再去了解具體情況進而做出相應處理。

“浸入式的‘情景再現’,舞臺劇的真實演繹,深層次的探討交流,將教育理念與教育技巧有機結合,讓工作室成員明白教育理念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讓工作室成員在情境表演中悟出最佳育人方式?!瘪覒c洋說。

在真實的演繹和討論之中,大家形成共識,為馬麗老師找到解決困惑的辦法。其本質上,把一線教師的“問題”演變?yōu)榇蠹夜餐接懙摹罢n題”。

輻射一片區(qū)域

工作室成立至今,如何引領全區(qū)的小學班主任有條不紊地進入學習研究狀態(tài)?面對水平參差不齊的班主任,又該如何帶動他們在各自基礎上成長?

對此,褚慶洋有自己的打算。為讓班主任老師取長補短,工作室設置了“我的教育故事”專題分享欄目,通過展示班主任的技能,舉一反三地延續(xù)和拓展班主任的管理經驗。

2020年7月16日晚上7時,薛城區(qū)小學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大講堂”語音講座如期而至。班主任工作室成員郭淑嫻老師帶來了一堂《疫情下的家校溝通》,講座圍繞居家學習、家校溝通等方面進行了實踐分享。

“此項活動按照日期編排,定期舉行,全區(qū)熱愛班主任工作的老師們都可以參與?!迸R城實小班主任郭傳兵介紹,專題分享采取語音講座的形式,由主講人語音分享,參與人員群內傾聽,并根據主講人提出的互動話題進行文字交流,分享思想、交流經驗。

“這種互相交流、各抒己見,本身就是高質量的培訓學習。”陶莊鎮(zhèn)中心小學班主任劉存梅坦言,在這里,既可以吐露心聲,又能分享教育故事,讓大家收獲很多。

如今,在薛城區(qū)小學班主任微信群里,幾乎集中了全區(qū)所有的班主任老師。其中,還包括熱愛班主任工作的伙伴,有從事班主任管理的德育干部,以及來自其他省市的教育同仁,大家共同傾聽班主任的心聲,共同致力于班主任工作的協同發(fā)展。

孵化一批成果

為記錄教育生活,分享教育心得,工作室推出了“教育隨筆大家寫”活動,并規(guī)定工作室成員每兩周至少要寫一篇文章。在此基礎上,工作室還成立了“教育隨筆寫作共同體”,注冊了寫作共同體公眾號,及時發(fā)布一線班主任的心得體會。

集體成長計劃的實施,也成就了個人的發(fā)展。其中,工作室成員徐靜、郭傳兵、莊偉、崔平川老師的個人專著相繼出版。一線班主任也積極寫作,很多管理經驗、教育案例發(fā)表在國家、省級教育報刊上。

“目前,我們相繼開展了104次‘共讀一本書’分享活動,讓大家在活動中讀有其法、讀有所獲。”棗莊二十九中學(小學部)班主任崔平川說。

此外,堅持編寫工作室通訊,記錄和傳播工作室發(fā)展軌跡,也是工作室的又一“規(guī)定動作”。

經過七年的堅持和堅守,目前,棗莊市小學班主任工作室薛城站的成員已不再是當時的“10+1”,其基本成員84人,培訓項目覆蓋全區(qū)的小學班主任,影響力呈幾何級數“n”增長。這個“n”不僅僅代表成員數量的增加,更是區(qū)域內班主任工作的協同發(fā)展的有力見證。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