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生活的主題是教育,主角是師生。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理想的教育模樣,遇到屢犯錯誤的學生,教師該怎么辦?教育懲戒有必要嗎?怎樣才算是合法合規(guī)的懲戒?帶著問題,記者特邀四位教育工作者,暢談校園教育的那些事兒。

嘉賓:胡金木(陜西師范大學德育與師德研究中心主任)

嘉賓:鐘啟鵬(中小學正高級教師,陜西省特級教師)

嘉賓:寧艷(西安高新第十三小學副校長)

嘉賓:逯少莉(寶雞市岐山縣陜九學校教師)


記者:學校教育看似主題單一,但因為是做“人”的工作,所以責任重大;看似只有簡單的師生相處,但因為是活生生的“人”,所以關系復雜。逯老師,你的教育困惑在哪?

逯少莉:我從教已有十余年,工作中的困惑很多。僅就學生教育這一塊,我的親身感受是:現在的學生“難管”多了!在實際工作中,我常常感覺自己所學不夠,不能很好地應對教育學生中的各種“突發(fā)事件”,有時候急了,腦海中會冒出“收拾一頓就老實了”的想法。

作為一個母親,我覺得頑皮是孩子的天性,沒必要較真,但作為一個教師,遇到那些太過頑皮甚至有些頑劣的學生,我又覺得自己有責任較這個真,因為“玉不琢不成器”。所以,我經常會陷入到這樣的糾結當中。

記者:很多老師都說,過去的學生皮實,老師怎么“打罵”都沒事,而現在的孩子連說都說不得,更別說懲戒了。各位怎么看?

鐘啟鵬:我從教30年了,當過老師,也當過學校負責人,在這方面深有體會。上世紀80年代以及之前出生的學生,受社會大環(huán)境以及父母的影響,他們心中有敬畏意識,加之那時候的學生經常接受家庭、學校乃至社會上的體力勞動實踐,使之具備了一定的受挫能力和吃苦精神,這就是所謂的“皮實”。

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新世紀,我們對孩子的管理朝著“精細化”方向發(fā)展了:在家里,嬌生慣養(yǎng)成了司空見慣的一種方式,在“福窩窩”里長大的孩子經不起風吹雨打;在學校,曾經有一段時間過多強調“學生中心論”,加之體罰與懲戒沒有界定清楚,一旦師生沖突出現,家長“校鬧”的結果,基本上就是由學校和老師承擔所有責任。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大大增加了,因而“主見”也就多了,他們心中不受約束的思想很強烈,因而比較“難管”。又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溫室中,所以受不得任何委屈,經受不住半點挫折。

寧艷:我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痹瓉淼摹按蛄R”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違法行為,是不正確的。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打罵”都是一種最粗暴、最不可取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有時候還會適得其反?,F在的學生成長環(huán)境比較優(yōu)越,思維方式、行為舉止、語言表達等都比較超前,確實不太好管。

記者: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沒有懲戒,教師就失去了威嚴”。各位怎么看?

胡金木:懲戒不是為了彰顯教師的威嚴,產生一種壓服學生的力量或使其敬畏的態(tài)度,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育懲戒要基于教育目的,體現育人屬性,幫助學生改正錯誤,養(yǎng)成一種規(guī)則意識與自律精神。同時,威嚴更不是教育成功的條件,教育要想獲得成功,需要的是愛與關心。學生在教師的愛與關心下,從內心就會對教師逐漸產生出信任、信服、尊重甚至崇拜,這就是我們說的“親其師,信其道”。

寧艷:雖說現在的學生不好管,但是犯了錯,該批評的時候必須得批評,要讓他們知道犯了錯是要受到懲罰的,是需要及時改正錯誤的,小問題不教育,就會變成大問題。我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努力做到懲戒依理、懲戒有度、懲戒含情,我相信,學生和家長都會認可的。

記者:教育部印發(fā)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這個政策一出臺,各位是什么反應?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

逯少莉:好事,心里感覺有了“指示燈”和“護身符”,今后教育學生的時候,知道哪些措施是合理合法的,哪些措施是千萬不能用的。

鐘啟鵬:我認為這是好事,是教育行為向法治化軌道更進了一步的具體體現。多年來,頻頻出現的“校鬧”事件和時有發(fā)生的“弒師”案件,讓很多老師打心底畏懼教育學生——管學生時怕失當背處分,不管學生又怕失去良心。那么現在,很多老師的這種糾結可以放下了。

寧艷:我也認為這是件好事?!兑?guī)則》為教師合理、正當懲戒學生的行為免責,增強了教師敢于教育懲戒學生的底氣和勇氣,促進了教師維護教育的正義。

“棒,你真棒!”不可否認,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但是,一味地“夸”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對的,挨不得半點批評了,變得很脆弱。在學校,學生不接受一定的規(guī)則教育,將來走向社會怎么辦?學生如果沒有敬畏之心,不知道“錯”,更不知道“怕”,那在以后的成長中必定會走彎路。

這次《規(guī)則》明確了一般教育懲戒、較重教育懲戒、嚴重教育懲戒的方式方法,明確了七類不當教育行為,規(guī)定了教師教育的紅線,教師遇到什么情況可以怎么做,非常清晰明了,解決了教師教書育人中困擾的難題。

記者:寧校長,在教育現實中,懲戒與體罰怎么區(qū)分?能舉幾個例子嗎?

寧艷: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對違規(guī)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guī)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方式,是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權、管理權、評價權的具體方式。體罰是通過歧視孤立、人格侮辱、名譽貶損等精神暴力敗壞學生的靈魂,給學生的身體造成痛苦和傷害的行為,背離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本質上是錯誤的。

比如,小學生貪玩好動,在課堂上做小動作,不認真聽講,可以對其點名批評,或者讓他站起來,下課后到老師辦公室再接受批評教育,都屬于正常的懲戒方式,但是如果罰學生反復摘抄課文就不合適了。

再比如,自習時間,老師讓班干部協助管理學生,把不認真的學生名字寫在黑板上,特別不聽話的就讓站在講臺上,頭頂一本書,或者腳后跟不挨地,這種行為看似沒有打罵,但這都屬于體罰,是錯誤的行為,會給學生的身心帶來傷害。

另外,還有一種不可取的方式,就是一人犯錯,小組受罰:一個學生作業(yè)沒做完,全組被罰抄課文,說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意識,卻是傷害了一大片,這樣的懲戒是錯誤的。

我不贊同學生犯了錯被罰打掃衛(wèi)生的做法。我們正在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但是把勞動變成老師懲戒學生的一種方式,掃地、倒垃圾、當值日生就是犯了錯的人該干的活,誤導了學生對勞動的情感,這不合適。

逯少莉:寧校長舉的幾個例子非常具體,是我們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讓我受教了。

記者:的確非常好,謝謝寧校長。我有個問題想請教胡教授,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如何守住師德底線,很好地把握住懲戒的度而不至于變成體罰呢?

胡金木: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中應當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適當性等原則。首先,教師要有法律意識,守住懲戒規(guī)則的邊界,不能違規(guī)越界,要嚴格遵守《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中關于懲戒的對象、問題、程序、程度、方式以及明令禁止的行為。其次,教師要有寬容精神,對于學生的錯誤要有思想準備,“犯錯是孩子的權利”,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懲戒時盡量寬大、慎用、少用,用愛來轉化犯錯學生。最后,教師還要加強情緒管理,減少情緒化的懲戒行為,當學生犯錯時,特別是圍繞過錯事件師生間發(fā)生沖突時,稍微緩一緩,傾聽各方意見后再做決定。

記者:謝謝四位的精彩分享。學生教育是一個永恒而復雜的校園主題,每一個教育參與者都有義務為這個主題“大樹”澆水、培土,使之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