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建設應密切關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拓寬語文教學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yǎng)成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具體學情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以相關文字、視頻、圖片為背景材料,讓學生在讀、寫、思中完善自身知識體系。

一、從關鍵語句處拓展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會經(jīng)歷感受積累、感悟內(nèi)化、模仿運用三個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文本的關鍵語句進行有效拓展,加深學生對文本情感、文本語言表達特色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花鐘》是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13課的一篇說明文,這篇文章的條理非常清楚,第1自然段作者先描述了觀察后的發(fā)現(xiàn):一天之內(nèi),不同的花開放時間是不同的,并通過牽?;ā⑺N薇、萬壽菊、曇花等九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說明這個發(fā)現(xiàn)。文章采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花開時分作者的欣喜感受,語言十分生動、形象。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認真讀一讀這些集中描寫各種花兒開放時間的句群,讓學生從中體會作者的欣喜之情。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中選擇一種自己認為最有特色的花兒,參照作者的描寫手法,對花兒的開放時間進行描述?!捌唿c,睡蓮從夢中醒來”,這個句式看上去很簡短,但內(nèi)涵很豐富:睡蓮的“睡”與花開的“醒”使學生有了十分熟悉的生活感,最神奇的是“從夢中”三個字,帶給了讀者非常美妙的情感體驗,讀著這些文字,我們仿佛聽到了睡蓮講的夢中的故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語句在小組內(nèi)交流、探討。此外,教師可以用課件展示幾種開放的鮮花,讓學生仿照課文表達形式進行練筆,在拓展中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二、從有效生成處拓展

一堂語文課的精彩之處往往不是精心預設,而是有效生成。我們之所以強調(diào)有效生成,是因為課堂生成的情形多種多樣,教師要及時剔除那些無效生成,敏銳地抓住那些對教學目標實現(xiàn)有幫助的課堂生成,這樣有效生成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2018年秋季修訂版)第12課的課文,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它以合理的想象講述了一間老屋與一只小貓、一只老母雞和一只小蜘蛛之間的故事。一位教師講授該課時,學生發(fā)現(xiàn)文中所表達的時間有問題。學生說道:九個雞蛋能夠孵化九只小雞,老母雞需要九天才能下九個雞蛋,雞蛋孵出小雞需要二十一天,文中提到“老母雞要求再等二十一天,二十一天后老母雞帶了九只小雞出了老屋”,時間表述明顯有問題。很顯然,這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教師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而且他說的很有道理。面對這樣的生成,那位教師沒有簡單地用“課后再說”來應對,而是充分肯定了這個學生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并要求所有學生一起探討,共同解決這個問題。這位教師有效地捕捉住了有價值的課堂生成,將其及時納入預測教學中,他要求學生預測一下:當我們把這個問題反饋給編者時,編者會怎么解決?并讓學生將預測結果寫在書本上。有的學生認為,編者會重新計算老母雞帶著九只小雞出老屋的時間,有的認為編者會刪掉這個故事,把小熊的故事放進來……由此可見,這種拓展是基于教學生成進行的,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相關問題。

三、從情感體驗中拓展

對小學生來說,閱讀一篇課文最難的是正確把握文本的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從中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父愛之舟》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中描寫了“我”考取鵝山高小后,“我拿著湊來的錢去繳學費,感到十分心酸。父親送我到校,替我鋪好床被,他回家時,我偷偷哭了。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與在家里撒嬌的哭、發(fā)脾氣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樣,是人生道路中品嘗到的新滋味。”在講授這段文字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那種“心酸”的感覺,讓學生品讀課文時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情感經(jīng)歷,這種情感是在什么情況下產(chǎn)生的,從那種心酸中你明白了什么。由此可見,教師只有從學生的情感體驗方面進行拓展,才能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人生道路中品嘗到的新滋味是什么,讓學生說一說印象中的“新滋味”,從人生的角度談一談自己的認知,這也是一種成長。

總之,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拓展可以從語言角度進行,可以從課堂發(fā)生的問題出發(fā),還可以從情感體驗中開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將鮮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才能在有效拓展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 甘肅省清水縣原泉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