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作為高校育人的主要目標,是思政課程的根本任務,也是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具體體現(xiàn)。長期以來,大家似乎都默認了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是思政課程,而其他的專業(yè)課程只負責技能的培養(yǎng)與提高,在高校中德育和技能教育之間有著明顯的劃分,因此“單兵作戰(zhàn)”的思政課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愈加薄弱,導致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意識和觀念逐漸褪色。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雖然思政課程的專業(yè)地位逐步提升,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擔仍然壓在思政課程上,思政課程的困境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基于立德樹人理念,詳細闡述了立德樹人的科學內涵,對當前高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措施,以期能夠更好地提升我國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

[關鍵詞]立德樹人 高校 思政課 實踐教學 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根本任務,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立德樹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和終極目標,同時,立德樹人也是評判思政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評判標準。因此,教師只有深刻理解立德樹人的內涵才能夠不斷提高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將思政內容根植于心,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1.樹立明確的育人目標

立德樹人要求教師必須要樹立明確的育人目標,即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對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做出了明確的回答:“我國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共產(chǎn)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边@一育人目標是由我國國情和社會性質決定的,同時它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保障,更是樹立民族自信,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2.立德樹人的主要內涵

“立德”是立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中所需要的“德”,以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堅定崇高的信念,并能夠承擔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高度精神文明不單單是指教育科學文化的水平,同時也是指共產(chǎn)主義下的思想、理念及道德紀律等,只有始終堅定革命的立場和原則,才能夠達到“德”的最高品質。

3.厘清“立德”與“樹人”之間的辯證關系

在思政教育中堅定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教育要求,是當前高校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經(jīng)之路。教師需要明確“立德”是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是教育的主要內容,而“樹人”樹的是目標,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廣大教師只有將立德樹人的全部內涵運用到思政教育過程中,才能夠實現(xiàn)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才能把握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實現(xiàn)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根本任務。

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現(xiàn)狀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已經(jīng)成為當前高校尋求改革的主要方式和目標,但由于思政課程長時間的“單兵作戰(zhàn)”,導致高校內的思想政治意識和氛圍并不濃厚,在推進和加強思政課程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思想政治意識薄弱,缺乏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在動力

由于教育性質的不同,高職院校更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而對思政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這就導致在校園內推動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是較為困難的。一方面,相較于高等教育學校而言,高職院校的學生無論是在自控能力還是在學習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學生對于理論課程枯燥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都不感興趣,過于沉悶的課堂也很容易消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則是因學校領導層對思政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對于思政教育的真正作用和意義把握得不到位,導致思政課程在高校改革中較為滯后。

2.對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挖掘程度不夠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在教學中都存在著“重技能、輕理論”的現(xiàn)象,有的學校開展思政課程幾乎僅僅是為了響應國家的要求和政策支持,這就使得思政課程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始終處于“可有可無”的位置。除此之外,相關思政教師對思政內容的把握也不到位,教學內容的隨機性較強,缺乏相應的教學手段和科學的課程評價考核體系。而學校的思政教育資源庫建設、示范課程建設,以及思政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等更是缺乏,沒有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課程,從而導致思政課程逐漸被邊緣化。

3.思政課程教學機制建設落后

相較于高等教育學校而言,高職院校學生的在校時間僅有兩年。因此大部分學校都會在這兩年內盡可能地壓縮理論課程,提高實踐課程的比例,以此來幫助學生完成應在校內學習的全部任務,為其日后的生活工作奠定良好基礎。相對于具體的技能課程而言,思政課程在量化考核標準和教師評價體系等方面,似乎比較容易得到較高的評價,導致大部分思政課程流于形式,尤其是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的分工、融合問題越來越突出,因相關的服務體系尚未建成,教師的參與度不高,導致思政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力度不大,課程體系推進后繼乏力。

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提升路徑

1.成立調研小組,推進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改革

成立調研小組主要是為了能夠解決當前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推進中所遇到的思政內容融入問題、思政元素挖掘問題及思政課程實踐教學強化問題等。學??赏ㄟ^成立調研小組,開展相關的思政教學座談會,集思廣益,探索思政教學模式和手段的新途徑,從而打造現(xiàn)代化的思政課堂,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圍。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對思政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并向學生傳達思政課程的教學意義和作用,發(fā)現(xiàn)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再積極改進,以達到更好地推進思政教育工作建設的目的。

2.強化思政課程教育核心

思政教育需要從國家意識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需要廣大師生都具有清醒的認識,承擔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要求。除此之外,將思政課程提升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層面來重新認識和深刻挖掘思政教育資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還能夠有效推進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師之間、學校之間可加強思政課程教育教學的交流和學習,運用當下流行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座談會等形式推進思政教育,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3.舉辦專題講座

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方面的改革可能會遇到較大的困難。一方面無論是高職學校的領導層還是學生都對思政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校園思政元素較少,思政教育氛圍不濃厚,這就導致思政教育在開展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冷落”,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都不高。因此,在推進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時,可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例如,高校邀請校外著名學者進行思政教育方面的專題講座,不僅能夠提高師生對思政教育的認識,同時還能夠充分挖掘校園內的思政元素。另外,還可組織校領導和思政骨干教師、專家進行學習和討論,進一步加強校園思政建設。

4.做好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

加強思政教育的頂層設計有利于打破傳統(tǒng)的、單一的思政課程育人的局面,轉向多層面的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機制。高校應在立德樹人目標下,進一步推進思政教育改革,形成思政教育、綜合素養(yǎng)及技能提高三位一體的多學科合作機制,共同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學體系。除此之外,通過頂層設計的教學體系還能夠有效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能夠在科學規(guī)劃的基礎上形成教育合力,實現(xiàn)從單課程育人向全課程育人的轉變。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需要學校各部門和教師之間聯(lián)合作戰(zhàn),相互補充教育力量,形成思政課程和其他課程的協(xié)同聯(lián)動機制,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目標。

5.促進課程思政示范課的建成

促進課程思政示范課的建成首先要加大在校園內的宣傳力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學生頭腦,用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目標堅定教學理念,立足于本校特色開展課程思政示范項目的建成。同時,學校還需要充分凝聚骨干力量,深入挖掘校園內的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和校園氛圍有機地融合到一起,制作相應的示范教案和示范課件,改革思政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實現(xiàn)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統(tǒng)一。

6.健全思政課程教育教學評價體系

健全思政課程教育教學評價體系需要將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教學能力統(tǒng)一起來,細化考核內容,并結合教師的職稱評定及績效考核等,以充分確定思政教育在組織、人才、經(jīng)費、基地及激勵機制等方面的保障。同時,學校還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在提高思政課程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同時,還能夠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結 語

立德樹人作為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務,同時也是高校實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主要教育目標。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思政課程的改革也成為了一項復雜的工程,不僅需要教師長期不懈的努力,同時還需要其保持與時俱進的政治意識。高校在推進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要始終堅持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提高學生見識,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是立德樹人的基本途徑;要以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加強思政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主要方式,不斷深挖校園內的思政元素,提高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璐.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視野下的實踐教學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4.

[2]劉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探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5.

[3]付曉玲.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研究[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17.

[4]王小晏.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yè)大學,2017.

[5]喻長志.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6):38-39.

[6]孫峰.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網(wǎng)絡平臺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4):48-50.

[7]儲水江,高順起,尹家德.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轉型升級”[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20(1):51-55.

[8]王瑩.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究[D].合肥: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2.

[9]陳坤,殷莎莎.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設計[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5(3):40-47.

[10]趙增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多元化整合與一體化運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77-180.

[11]高原平.高職院校不同專業(yè)學生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1.

作者單位: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 陜西楊凌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