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進行學習,并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體現(xiàn)。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激發(fā)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與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有了興趣,學生就會滿懷熱情、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們才能高質(zhì)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才能在教學中有所收獲。

例如,筆者講授《西游記》一課時,采用精讀與跳讀的方式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前,筆者讓學生自由組合演出陣容,自己制作道具及排練,并準備在課堂上進行表演。擅長繪畫及美術設計的學生在黑板上畫山水畫,并以“《西游記》伴我成長”做背景,烘托氣氛。課堂上,學生從小處著眼,以大家熟知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為例進行情節(jié)、人物分析,在《敢問路在何方》的序曲中走上講臺進行課本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表演。演出結(jié)束后,學生就自己對角色的理解進行了交流,同學之間互相評價,他們對哪些應該精讀,哪些應該跳讀有了更加準確的把握,他們在教師的引領下高質(zhì)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學習目標。在這種教學氛圍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了起來,他們之間的交流合作更加和諧了,他們的團隊意識增強了,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重視培養(yǎng)探究精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恰當、有趣、新穎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使學生愛上語文,樂學語文。這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非常重視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記得講授《魚我所欲也》一文時,有學生提出“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痹谀莻€年代,難以得到的食材有很多,為什么要寫熊掌呢?有沒有文獻記載,戰(zhàn)國時期,熊掌作為一種食材,好吃嗎?熊掌還有沒有別的象征意義?筆者與學生一起查閱資料、共同探究,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經(jīng)過查找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熊掌不但很難煮熟,且味道又腥又騷,還得花費很大的功夫去做。就算做好了,味道也沒有燉肘子好吃,且一般人家根本做不了。后人覺得熊掌比魚好吃,可能是一個誤解。因為在孟子之前的歷史記載中,熊掌根本不是普通人吃的東西,且根本沒人說過它好吃?!蹲髠鳌分杏涊d了一個吃熊掌的故事:楚成王,熊氏,名惲,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其在位期間布德施惠,大力開拓疆域。公元前626年,太子商臣(楚穆王)率領宮中警衛(wèi)軍包圍楚成王,并且逼楚成王自殺。楚成王請求吃了熊掌以后再死,企圖拖延時間,等待外援,但商臣不答應。10月18日,楚成王上吊自殺。商臣即位,是為楚穆王。楚成王是打敗齊國的一代霸主,他根本不是一個臨死前還嘴饞的人,且楚國國王的姓氏是熊,老國王臨死前說要吃熊掌,很可能是想借著熊掌敲打和勸誡兒子:你這么做,對得起祖宗和國家嗎?

所以,我們就真正理解了在戰(zhàn)國時期吃熊掌根本不是一個跟吃豬牛羊肉或魚肉并列的食物選擇,而是一種有象征意義的精神活動。在魚和熊掌之間選,不是對兩種美味的選擇,孟子所說的是物質(zhì)欲望和精神追求的選擇,在物欲和精神之間,選擇精神,在生命和正義之間,選擇正義,這就是孟子。學生經(jīng)過自主探究,有了很大收獲,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自主學習目的也達到了,可謂一舉多得。

學生富有探究精神,自主學習的動機就越強,他們就能夠?qū)⒄n內(nèi)知識拓展到課外去,就能夠廣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開發(fā)各類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自主學習渠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p>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一直備受關注。教師將電影、電視、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開發(fā)各類課程資源,搜集整理相關資料。還要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突出教學重點,并積極引導學生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從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例如,在講授七年級語文下冊《綜合性學習:天下國家》一課時,筆者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資源的整合作用,結(jié)合當前疫情形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為: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課上在《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中出示學生收集的全國抗疫圖片,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導入本課內(nèi)容;向?qū)W生介紹英雄故事,并引導學生學習英雄精神;讓學生在欣賞《你的樣子》中感悟并創(chuàng)作贊美英雄的詩歌;結(jié)合疫情期間國內(nèi)、國際不和諧的聲音,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明辨是非。由于課堂時間非常有限,學生分享的時間肯定是不夠用的。所以,筆者鼓勵學生在班級群通過視頻、語音、手抄報等形式講述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感人故事。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學會了感恩,他們明白了“世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這些活動課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學生從中感受到了中國精神,他們的思辨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及寫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利用微課,讓學生感受到自主探究的魅力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微課作為線上教育的一種形式發(fā)展非常迅速。微課短小、精悍,人們可以充分利用各種零散、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微課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補充形式,其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很多不足。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時間,選擇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微課不僅能夠強化、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例如,在講授《夢回繁華》一課時,課后閱讀提示學生《清明上河圖》中有很多問題值得探究,學生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閱讀《解讀〈清明上河圖〉》《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等,進一步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課外閱讀探究在教學中是一個難點,很多情況下,教師和學生并沒有將其落到實處。因此,筆者與學生一起查找資料,制作了八分鐘微課《〈夢回繁華〉——探究〈清明上河圖〉之“清明”》。本節(jié)微課從探究《清明上河圖》之“清明”的含義這個小的角度入手,拋磚引玉。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1.以上海世博會電子動態(tài)版 《清明上河圖》導入,簡要介紹了它的歷史地位。2.以《清明上河圖》局部圖為例,讓學生賞析圖中春天的景物特征、秋天的生活環(huán)境特色,并探究關于“清明”的三種不同說法:清明盛世、清明節(jié)、清明坊。3.本課的這幅圖中包含了春天、秋天的季節(jié)特點和生活圖景,張擇端畫這幅畫時有可能是把每個季節(jié)的獨特風景都放了進去。無論“清明”是何內(nèi)涵,都不會影響《清明上河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浩瀚、嚴謹?shù)臉?gòu)圖,惟妙惟肖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jīng)濟情況的寫照,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此外,《清明上河圖》還有許多值得探究之處。有人把這幅名畫比作書畫界的《紅樓夢》,令人回味無窮。我們也從這幅畫作中體會到了細節(jié)的感染力。幾分鐘的微課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在課堂上看得入了迷,有效激發(fā)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了自主探究的魅力。

當今社會,自主學習是伴隨學生成長的重要、持久的學習形態(tài)。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fā)展能力,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明確自己人生發(fā)展的方向,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zhì),從而實現(xiàn)自我價值,成就美好人生。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