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當前,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重時空觀念、輕思想導向,重歷史解釋、輕價值判斷,重必備知識、輕核心價值等現(xiàn)象較為普遍。即使他們比較重視學生家國情懷涵育,但單向灌輸、缺乏協(xié)商共識,邏輯粗疏、無法自圓其說,敘述隨意、導致事與愿違等問題仍較為突出。那么,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如何應用歷史學科豐富、多樣的家國情懷資源,增強學生對主流價值的認同感,以及學生對民族復興的責任感呢?下面,筆者以《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教學實踐為例,談一談涵育學生家國情懷的幾點思考。

一、把主流價值融入敘述與評判中,增強學生的認同感

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歷史課程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發(fā)展進行科學的闡釋,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要引領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認清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對歷史與現(xiàn)實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要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不斷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例如,在執(zhí)教第20課《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時,筆者以“搖擺:武夫當國,難言北洋”為主題,利用教科書中的“史料閱讀”設計了如下問題,在師生對話、生生問答中強化了學生對民主的認同。

三年以來,吾人於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自經(jīng)此次之實驗,國中賢者,寶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fā)。厭棄專制之心,因以明確。吾人拜賜於執(zhí)政,可謂沒齒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

——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雜志》第1卷第6號

問題1:你認同“三年以來,吾人於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的觀點嗎?為什么?

問題2:“國中賢者,寶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fā)”的表現(xiàn)有哪些?

筆者讓學生探討了以上兩個問題,學生從中認識了專制之害、共和之難,增強了他們對共和國體的理解與認同。

問題3:若說共和國體無虞、無阻,證據(jù)有哪些?你認為立憲政治的虞和阻具體指什么?面對共和國體之虞和立憲政治之阻,陳獨秀的解決之道是什么?

筆者為學生分析了共和與立憲等條件,引導學生理性看待民主,客觀認同民主體制。

問題4:你認同“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的觀點嗎?“吾人最后之覺悟”有哪些覺悟?陳獨秀等人是如何啟發(fā)“吾人最后之覺悟”的?吾人最后覺悟了嗎?你準備為“吾人最后之覺悟”做什么?

學生討論后,筆者進行了總結:武夫當國,秩序失范;實業(yè)救國,社會巨變;文人匡國,道路轉換。搖擺中國需積蓄前行力量,搖擺中國需撥正航向,振興中國需新型政黨。那么,中國共產(chǎn)黨是怎樣帶領中國人民找尋新道路、開創(chuàng)新局面、開啟新紀元的呢?我們下一單元接著講。

在上述教學中,筆者通過改變敘述方式和評判方式,從講向問轉變,從單向灌輸向多方協(xié)商轉變,在師生對話、民主協(xié)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生發(fā)對民主共和的認同,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同,對中國共產(chǎn)黨能夠精準把握錯綜復雜的局面、選擇正確道路的認同。

二、把正確導向嵌入視野與思維中,提升責任感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拓寬歷史視野,發(fā)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夠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識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為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打下基礎。”

下面,筆者以“追尋純真,大道無垠——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為例,談一談拓展學科視野,發(fā)展歷史思維,增強學生責任感,涵育學生家國情懷的嘗試。

1.富“死”的隋

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丁丑,于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zhí)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shù)十里,自昏達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諸蕃請入豐都市交易,帝許之。先命整飾店肆,檐宇如一,盛設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賣菜者亦藉以龍須席。胡客或過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紿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焙徒泽@嘆。其黠者頗覺之,見以繒帛纏樹,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市人慚不能答。

——《資治通鑒·隋紀》(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7頁“問題探究”)

問題1: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可信嗎?為什么?

若說可信,可以隋文帝的改革措施成就“開皇之治”的局面和倉庫、運河、洛陽城等教材內容佐證大隋的富庶;若說不可信,材料出自《資治通鑒》,司馬光借此勸誡君主勿驕奢淫逸、好大喜功,或有夸大之嫌;若說不可全信,則兩者可兼而論之。

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史料辨析和史料實證素養(yǎng),學生對“隋朝興亡”的基本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真是一舉多得??!

問題2:外來“黠者”尚能“覺之”,隋朝當政者為什么不能“覺之”?你贊同“隋煬帝自恃強盛,大興土木,窮奢極欲”,最終引發(fā)起義、導致滅亡的結論嗎?

“黠者”能“覺之”,稍有常識的人也能“覺之”,為什么“英明神武”的皇帝卻不能“覺之”呢?或許正是“英明神武”,才不屑于“覺之”,群臣百姓深知他在乎“英明神武”,才不敢讓他“覺之”。他大興土木、窮奢極欲時自己不“覺”,也無人敢使之“覺”;他三征高麗、民不聊生時,自己不“覺”,也無人敢使之“覺”。

筆者對隋亡問題進行了拓展,學生從中了解了隋朝不是富“死”的,而是富而不均、富而不進、富而不可控、富而不憐貧才“死”的,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共同富裕”的認同和理解。

2.強“死”的唐

《職貢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創(chuàng)作的絹本設色畫,描繪的是唐太宗時南洋的婆利、羅剎與林邑國等前來朝貢及進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作品體現(xiàn)了大唐包容的多元文化,反映了唐朝與各民族的關系非常融洽,體現(xiàn)了唐王朝的強盛。

問題1:外國使節(jié)和邊遠少數(shù)民族使臣朝貢與王朝強盛有什么關系?

隋亡唐興,李唐君臣勵精圖治,先后出現(xiàn)“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國勢強盛,遠播四方,民族融洽,文化多元。由此可見,國家強盛與民族關系、對外交流呈正相關關系。通過學習,學生維護民族團結及世界和平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問題2:隋朝史實證明,國力強大未必民族融合。民族關系融洽、中外交往親善需要哪些條件?唐朝是怎么處理這類問題的?有哪些啟示?

除了國力強盛外,還要有自信、包容、開明、開放的氣度。國力不僅包括經(jīng)濟、軍事力量,還包括民族凝聚力、國家親和力和道德感召力。說到底,國之交在于雙方都能獲得持久的利益。這個“益”不僅包括有形的“利”,還包括無形的“禮”和持久的“力”。

在此,筆者還為學生介紹了唐朝政治、民族關系等基本知識,帶領學生復習了對外關系等初中知識,增強了學生維護民族團結的責任感。

問題3:有觀點認為唐亡于藩鎮(zhèn),藩鎮(zhèn)設置源自版圖拓展、加強邊防之需。如此說來,唐朝豈不是強“死”的?你怎么看?

第一,玄宗怠政,外重內輕,朝政腐敗導致“安史之亂”,藩鎮(zhèn)尾大不掉。

第二,藩鎮(zhèn)割據(jù)百余年,雖然削弱了唐朝的統(tǒng)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續(xù)了唐朝的政權。

第三,宦官專權、朋黨之爭、農民起義等“數(shù)癥并發(fā)”,要了唐朝的“命”。

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唐朝滅亡不是因為“強”,而是因為不“強”、不持續(xù)地“強”。此時,筆者教育學生要胸懷家國情懷與天下責任,要敢于擔當,勇于奉獻,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努力為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3.尋“道”的人

問題:你覺得什么是“富”,什么是“強”,什么是“富強”?

在此,筆者以開放的方式結尾,使學生理解了無論“富”還是“強”,最終都必須依靠“人”。因為只有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富強才是真富強。

宋人楊炎正生逢亂世,尚且不忍去國歸隱,乃有“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的嗟嘆。我輩盛年逢盛世,焉能在素養(yǎng)“落地”的大時代“此意匆匆”,就此“躺平”呢?筆者以為,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涵育核心素養(yǎng),我們永遠在路上。

作者單位 西安市鐵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