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構建高校思政教育大格局
作者:郭立宏
發(fā)布時間:2022-06-20 15:31:4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黨中央基于歷史、現實和未來,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近年來,高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激發(fā)協同育人活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高校思政具有鮮明的價值指向與時代底色
一是鮮明的政治屬性。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鮮亮底色,同時也是由人文社會科學所特有的階級性、政治性學科屬性所決定的。高等教育要發(fā)展,必須首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把立德樹人放在首要位置,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科學的學理支撐。思政課是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對教育對象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的。高校要充分運用優(yōu)質學科資源,及時提供充足的研究成果和理論話語體系,用學術來講政治,保持思政課的理論高度和學理深度,把知識、思維、方法、情感等準確地傳達給學生。三是顯著的育人實效。思政工作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思政工作開展得怎么樣,最終要看學生的心靈是不是受到了洗禮和滋養(yǎng),學生的理想信念是不是更加堅定起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不是更加自覺,是不是已經形成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自覺與自信。
郭立宏為新生講授《大學第一課》
作為我國西部地區(qū)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西北大學是一所典型的綜合性大學,主要體現在:一是文化底蘊深厚。學校經歷了陜西大學堂、西北聯大等重要歷史時期,已經有120年的辦學實踐。二是學科門類齊全。學校向來保持綜合學科的主體框架,目前涵蓋11個學科門類,具有鮮明的特色。三是注重交叉融合。學校注重學科交叉融合、注重人才培養(yǎng)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四是綜合實力強勁。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等均走在全國地方高校前列,具有良好的文化影響力。學校充分發(fā)揮綜合性大學優(yōu)勢,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協同育人發(fā)展活力強勁,涵育了特色鮮明的思政育人優(yōu)勢。
堅持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領航作用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徹底的理論,具有強大的真理力量。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鮮亮底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在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專業(yè)性等方面,給予思政工作和思政課重要支撐,是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要用好高校集中的學科和人才資源,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透徹、闡釋透徹。有條件的高校要依托區(qū)域文化資源形成特色學科方向,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涵,比如,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依托延安紅色革命文化,形成“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當代社會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研究”等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為思政課提供堅實的政治性和學理性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也要緊扣歷史脈搏,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闡釋,不斷為回答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怎么看”“怎么干”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另一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統(tǒng)領,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群計劃,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互融互通。要堅持貫穿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持續(xù)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面向全體學生,使其提升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習慣,促進身心和人格健康發(fā)展。高校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是影響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肩負著崇高的育人使命。首先,必須立足中國實踐。有生命力的理論一定源自于實踐,中國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必須基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哲理,基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基于特有區(qū)位資源的有力依托,基于與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與對話。其次,必須研究中國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前所未有、深化改革前所未有、機遇挑戰(zhàn)前所未有。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發(fā)展和我們黨執(zhí)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任務。最后,必須實現理論創(chuàng)新,理論越徹底對現實的解釋力就越強。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眼光,加強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理論總結和研究闡釋,不但要體現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繼承性、民族性,更要體現出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長期以來,西北大學在中國思想文化、中東與世界史、政治經濟學、絲路文明考古、中國古典文學、資源環(huán)境與社會管理等研究領域獨樹一幟,具備深刻的人文和科學精神、豐富的育人元素。學校及時將這些學科學術資源充分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轉化為管理、服務保障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育人資源。
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發(fā)力
守好思政課這一主渠道主陣地。構建以課堂教學為主體,實踐教學和網絡教學為輔助的“一體兩翼”思政課教學體系,堅守課堂陣地,搭建實踐平臺,深挖文化載體。要深刻理解黨中央重要要求,深度把握學校育人特色優(yōu)勢,理直氣壯地開好課程、配足師資、定好標準、不打折扣。學校整合多學科資源,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識課程。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探索推出敘事式教學法,講好中國故事、大學故事、身邊故事,以此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其中所蘊含的理論原理。在新技術運用上,建設思政課網站、微課、微信平臺等網絡教學資源,探索建設融媒體思政公開課,把現實和事實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引導學生直觀感悟新時代實踐偉力。近年來,西北大學探索形成了“課堂厘理、實踐正論、文化鑄魂”的思政課育人新模式?!罢n堂厘理”就是堅守課堂陣地,在政治引領和價值導向上方向不偏,釋疑解惑,明是辨非?!皩嵺`正論”就是搭建實踐舞臺,系統(tǒng)推進實踐教學,引導師生不斷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偉力,提升精神意志,歷練能力才干?!拔幕T魂”就是深挖文化載體,充分發(fā)揮陜西省優(yōu)秀歷史文化資源和學校百余年辦學史文化育人資源,延伸思政課堂,堅定“四個自信”。
郭立宏在疫情期間走訪慰問學生
用好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程要各守一段渠、各自發(fā)揮重要作用,形成協同效應。高校要充分激發(fā)各個學科的育人活力,尤其是要把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深厚底蘊、價值內涵內化到教育教學中,轉化為課程思政育人元素。要厚植各類課程發(fā)展根基,延伸課程思政育人效應,善于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把大學精神與文化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激發(fā)大學生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西北大學深挖各個學科蘊含的人文科學精神和思政育人元素,建設了包括語言文學類、歷史與文化類、宗教哲學類、心理學類、社會科學類、科學技術與工程類、體育藝術與素質拓展類等七大模塊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學校連續(xù)37年為全校學生開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系列通識課程,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學校積極探索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培育了一批精品示范課堂,把理想信念、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大學精神和專業(yè)知識融為一體,這是推動價值性與知識性、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的有益嘗試。
堅持育人隊伍的主導性和全員性
建設一支信仰堅定、堪當大任的教師隊伍。打鐵還須自身硬,育人隊伍的主導性體現在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提升上,體現在正確的引導、總結提煉和課堂把控上。因此,首先要引導全體教師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為黨盡責、為國育人的堅定信念,以及為學術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而存在和發(fā)展的精神。學術價值追求會將學術做到極致,即追求代表學術行當的榮譽和成功;社會價值追求解決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關鍵問題,可為社會進步和區(qū)域發(fā)展作出貢獻;歷史價值追求主要體現在所培養(yǎng)的人才、產出的成果、作出的貢獻被載入歷史,會被后人銘記和傳頌。
創(chuàng)新教師隊伍積極投身思政教育的機制。在頂層設計上,積極引導教師進行思政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設計科學有效的思政教育評估體系,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如,西北大學常態(tài)化開展思政課教師“大練兵”,使各年齡段思政課教師和課程思政骨干教師都得到了提升、發(fā)揮了作用;同時注重分類評價,獲國家級講課比賽二等獎以上或省級講課比賽一等獎的思政課教師,申報副高職稱不受評審條件限制,促使教師投身思政教育成為高度自覺。
抓住“全員育人”這個關鍵。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全員”是關鍵。要發(fā)揮名師大家的示范引領作用,引導教師用真才實學和人格魅力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中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統(tǒng)籌推進思政課教師、專業(yè)課教師、校外名師隊伍建設,同時抓好輔導員、導師、管理干部、后勤保障隊伍,明確并落實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環(huán)節(jié)的育人職責,營造“關愛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氛圍,促進全體教職員工聚焦育人、協同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