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基于這一特點,學生的腦海中會有許多新穎的創(chuàng)意和新奇的想法。特別是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由于數學學科主要考驗學生的理性分析思維,因此,需要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襯托才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目前,小學數學所包含的知識點,隨著年級段的升高,其學習難度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要充分發(fā)揮個人想象力,對數量關系、空間幾何架構進行系統(tǒng)聯想,如此才會收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想象空間

想象力的發(fā)揮需要一個客觀的教學或者學習空間,這種空間的創(chuàng)造需要教師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對教學流程進行優(yōu)化。在傳統(tǒng)的“一言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個人潛質受到壓制,多數學生難以展示個人才華、智慧與優(yōu)勢,這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極為不利。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展開活動,充分利用豐富的課堂教學工具,為學生打造一個輕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想象思維被激活,對數學問題的自主探究欲望也更加強烈,這對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促進數學思維的快速養(yǎng)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無論采用哪一種教學方法,我們都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展現。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是“多媒體教學法、師生互動法、小組合作法、游戲教學法”,有些方法借助了輔助教學工具,而有些方法是依托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合理選擇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為教學重點,使課堂教學成果更加顯著。

二、采用有效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基于對上述教學方法的考慮,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為抓手,在確定教學方法以后,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對相關數學知識點逐一進行滲透,在滲透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想象力,使各種數學難題都能得到快速解決?,F針對以下三種教學方法進行闡述,旨在驗證這些方法在實際教學當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進而為提升數學成績注入源源不斷的驅動力。

(一)借助工具,創(chuàng)設情境

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已經在小學數學課堂得到普遍推廣和應用,出于對這一輔助工具技術優(yōu)勢的考慮,教師應合理進行運用。首先我們做好充足的事前準備工作,將本節(jié)課所要講述的內容制作成PPT課件,或者查找一些動態(tài)視頻片段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這樣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學生在觀看視頻畫面時,想象思維也極易被激活。如在學習“長方體”的知識時,教師將長方體的結構模型展現在大屏幕上,借助多媒體設備的轉換、拖拽等功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長方體的每一個面。然后,讓學生想象長方體的各條邊與各個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比如,學生的腦海中出現了六個長方形的形態(tài),而這六個長方形組合到一起便成為一個長方體,學生通過這種空間想象的方法,能夠迅速判斷出長方體一共有12條棱。

多媒體設備能夠表現出空間幾何圖形的立體感,當這一畫面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這個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間的關聯,進而在腦海中快速閃現出與其形狀相同的平臺圖形,當學生想象出這一畫面后,教師對長方體進行分解,把其分解成為六個面。接下來,再對長方體棱與角進行重點講解。這種方法既可以直觀清晰地演示本節(jié)課所要講解的數學知識,而且學生與視頻畫面之間也建立了一種互動關系,一旦形成這種關系,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必將得以發(fā)揮??梢?,多媒體教學設備在課堂中不僅僅扮演著輔助教學的角色,同時也是激發(fā)學生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重要載體。

(二)互動合作,聚焦想象

小組互動合作是數學課堂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最初采取這種方法的原因主要是活躍課堂氛圍,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小組互動合作的意義與價值也在悄然發(fā)生轉變。由于小學數學的學習難度逐漸增大,各種新穎的數學題型也層出不窮,在這一背景下,教師要對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首先,在劃分合作小組時教師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個人潛質,確保每個小組的綜合競爭力持平。然后,教師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布置一個互動合作任務,這一任務要緊緊圍繞數學關鍵知識點展開,一方面,互動合作任務需要結合教材內容,不得超出教學大綱范圍。另一方面,在布置任務時,不得脫離現實生活,要充分體現任務的實效性。當任務布置完成后,各小組成員應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對數學問題進行深入剖析與集中探討。

以小學數學教材中最為常見的“植樹問題”為例,這一應用題型在歷次考試當中均占有較高分值,與此同時,也是學生的學習難點,許多學生在學習這一知識點時經常會陷入瓶頸,以至于難以計算出正確的答案。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個人想象力,聯想出植樹問題的三種情形,通過聯想,解題的過程也就變得簡單了。

從小組合作方法的應用效果來看,主要是凝聚了集體智慧的結晶,由于每個學生的想法與看法各不相同,有的學生想象力豐富,尤其在想象真實場景時,能夠一步到位、一針見血,當真實場景出現在腦海時,學生也能快速理清解題思路,進而對問題的解決起著推動作用。而有的學生常常有一些新穎的創(chuàng)意與想法,當這一想法與創(chuàng)意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之后,能夠帶動和激發(fā)其他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不知不覺中,他們也能萌生出快捷有效的解題思路與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教師經常采取這種小組合作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同時學生的想象力也能得到充分鍛煉,這為后續(xù)學習更加復雜的數學知識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創(chuàng)設游戲,激發(fā)興趣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對新穎、新奇的教學方法尤為偏愛,特別是種類較多的數學游戲,受到許多學生的喜愛?;谶@一理論思想,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一個發(fā)揮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平臺,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將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為了凸顯游戲的實效性與可操作性,在設置游戲之前,教師要充分做好事前準備工作,如游戲道具的準備,游戲規(guī)則的制訂以及游戲評價體系的建立等。

以“計算24”的數學游戲為例,這一游戲主要考驗學生的臨場反應能力以及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在游戲中,學生的腦細胞飛速旋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能夠聯想到多種算法,但是這些算法中也許只有一種或者兩種算法是正確的,這就需要學生對算法進行反復驗證,當驗證結果與24的數值正好相符時,學生才能順利完成一輪游戲。比如1、2、3、4這四個數字,如果運用加、減、乘、除的方法來計算出24,那么學生可以尋找這四個數字的規(guī)律與特點,如果將4作為一個乘數,那么其余的數字只要計算出6,便可以直接與4相乘,得出24。這種想法出現以后,學生的運算思路變得更加清晰,只要把1、2、3三個數字相加,其結果恰恰等于6。

通過創(chuàng)設游戲的方法,學生的大腦思維不僅得到鍛煉,而且他們的學習熱情也變得高漲。但由于每個學生的想象力不同,有的學生想象出來的結果往往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游戲任務。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及時改變教學策略,通過正向引領與游戲演示的方法,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想象思維。此外,數學游戲不勝枚舉,教師在選擇游戲內容時,要盡量選擇一些具有啟發(fā)性、啟示性的游戲項目,而不能停留在游戲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要從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角度出發(fā),使學生在體驗游戲樂趣的過程中,受到游戲過程與內容的啟發(fā),進而聯想到與之相關聯的數學知識點。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才能吸收到更多的知識養(yǎng)分,學習到更多的真知。

想象力是學生特有的一種潛在能力,這種能力一旦被激發(fā)出來,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也能少走許多彎路。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觀需求,緊緊圍繞學生的主觀意識形態(tài),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向上、生動有趣的想象空間。在這一空間當中,學生可以釋放積聚的能量,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度學習與理解。

作者單位   山東省德州市天衢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