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在各種文化中,紅色文化以其鮮明的政治立場、崇高的價值取向、深厚的群眾基礎、堅決的奮斗精神等,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紅色文化是我國在抵抗外來侵略、積極建設家園的歷程中,無數(shù)革命先輩用實際行動乃至流血犧牲凝結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真理性,是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制度、作風、道德、革命精神、革命傳統(tǒng)等的綜合體現(xiàn),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基和底色,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立國之本。紅色文化不僅具有育人功能,而且能夠對人的思想、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陜西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精神財富之一,在新時代陜西紅色文化以新的內涵和形式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對高校的國際學生而言,通過優(yōu)化思政課程內容、強化立體育人實效、柔性表達中國發(fā)展理念,將陜西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紅色文化  國際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引  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增強表現(xiàn)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將紅色資源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新時代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具有關鍵引領作用。長期以來,各高校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對于高校中的特殊群體——來華留學的國際學生而言,將紅色文化融入其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引導廣大國際學生更加客觀和全面地認識、理解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制度體系等基本國情,使其成為促進中外友好的青年使者,意義重大而深遠。特別是位于陜西的高校,更應發(fā)揮區(qū)域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勢,增強育人實效。

陜西紅色文化及其精神內涵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及其載體,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統(tǒng)一,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陜西曾是中國革命的大本營之一,是全國紅色文化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qū)之一,陜西紅色文化在中國紅色文化發(fā)展中具有獨特地位和重要作用。陜西省文物局2020年公布的《陜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顯示,全省范圍內不可移動革命文物75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處)、可移動革命文物40703件(套)??梢哉f,陜西紅色文化擁有豐富的內容形式、龐大的文化體系和厚重的歷史底蘊,這些共同構成了內涵豐富的陜西紅色精神體系與文化內涵。

《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價值探析》(2010年)是較早對陜西紅色文化內涵進行系統(tǒng)闡釋的文章。該文作者認為,陜西紅色文化資源是指革命戰(zhàn)爭年代在陜西形成的革命文獻、文物、文學作品、革命戰(zhàn)爭遺址、紀念地,凝結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傳統(tǒng)、革命歷程以及中國共產黨組織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形態(tài)、規(guī)章制度等??梢钥闯?,陜西紅色文化是我們的一種重要資源,既有物質性,也有精神性,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高度統(tǒng)一。概括來說,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有: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在國家和民族需要之時挺身而出、為了革命事業(yè)成功甘愿犧牲生命的博大情懷,面對強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斷沖破前進道路上各種險阻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始終保持尊重實踐的態(tài)度、在實踐鍛煉中勇于探索尋求發(fā)展與突破的實事求是品質,以及牢牢站穩(wěn)人民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過程中形成的寶貴財富,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理想、愛國情懷和價值觀念,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理想和信仰拼搏奮斗,是新時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在新時代仍將綻放新的光彩。

陜西紅色文化對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價值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世界的影響力也日益彰顯,吸引了一大批外國優(yōu)秀青年來華求學深造。但同留學吸引力與國家綜合實力匹配度逐步提升的現(xiàn)實相悖的,卻是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與國際形象下滑的嚴重錯位。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受眾了解中國的渠道主要依賴于西方主流媒體。然而,用西方話語來闡釋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加上受西方國家話語霸權的影響,國際社會受眾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和認知偏差不斷加深,中國的真實形象與西方媒體描繪的“中國形象”形成了劇烈的反差。在這一背景下,利用我國及國內各區(qū)域特有的紅色文化加強國際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有利于增強國際學生留學中國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深化國際學生知華、友華、親華、愛華情懷,使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力量,吸引更多高質量人才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倡議,攜手為促進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1.柔性引導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歷來是不能依靠強制灌輸和持續(xù)重復說教等方式進行的,特別是對于文化背景、學習經歷、生活環(huán)境與我國學生完全不同的國際學生而言,強硬灌輸必然導致其產生抗拒感,起到負面效果。因此,我們需要借助環(huán)境的影響,運用多元的思想政治內容,以陜西深厚的紅色文化為媒介,以參觀紅色遺址,深入鄉(xiāng)村、歷史博物館、紀念館,講述革命文物、文學作品背后的故事等方式,以實地走訪、現(xiàn)場教學、情景體驗等模式,將展廳變?yōu)榻淌?、舊址變成劇場,在展覽中采用舞蹈、紅色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宣講方式,有機結合圖片展、互動體驗等,創(chuàng)新紅色教育形式,充分依托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展示陜西革命歷史,重現(xiàn)時代激情,講好中國故事,讓國際學生在沉浸式展演中更有收獲,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融中進一步增進對中國獨特文化的理解,不斷推進國際學生知識層次的多樣化,引導其通過陜西的歷史變遷去了解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發(fā)展歷程。通過中國共產黨在陜西的革命歷程去了解黨的百年光輝奮斗史,從而真正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進而激發(fā)出國際學生對中國發(fā)展道路由衷的認同感。

2.歷史見證價值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對外合作,與許多外國友人結下了深厚情誼。在陜西延安紅星園國際文化交流園區(qū),黨史專家通過400余幅老照片為國際學生講述白求恩、埃德加·斯諾等一批國際友人與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之間的感人故事。國際學生深受觸動。事實證明,現(xiàn)在依然有很多關心中國、理解中國、宣傳中國的國際友人,愿為中外友好交流作出積極貢獻。陜西紅色文化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所進行的艱難曲折的斗爭歷程,生動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付出的不懈努力與慘重犧牲。來華國際學生是中國國家形象的直接見證者,是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橋梁,來華求學不僅能夠真實地了解新時代的中國,也能夠通過紅色文化資源見證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面對積貧積弱的國家、面對帝國主義強權的侵略、面對西方敵對勢力的全方位遏制,經歷了重重磨難與探索斗爭,一步一步實現(xiàn)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只有這樣親身見證了中華民族屈辱、苦難、探索和斗爭的歷程,才能使國際學生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刻體悟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主動駁斥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等負面概念。

3.文化感知價值

增強國際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是做好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紅色文化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引領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陜西地處中國地理版圖中心,縱貫南北,連通東西,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這片土地上的紅色文化更加厚重而獨特。對于追求東方文明與中華文化而來的國際學生而言,將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文化的浸潤之中,將根脈深厚的三秦文化與血脈僨張的紅色文化有機融合,必定能夠有效提升國際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在深入了解三秦文化與風土人情、沉浸式體驗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實現(xiàn)文化的交流、思想的對話,有利于國際學生快速融入新的環(huán)境,更加生動地理解中國、熱愛中國,同時,能夠進一步增進國際學生對推動文明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認同,使他們自覺成為中華文明的宣傳者、文化軟實力的助推者。

陜西紅色文化融入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國際學生來自不同國家,政治背景多樣,母語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價值觀念差異較大,已經形成了具有本國屬性的思維定式,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跨文化的特點,同時也由于國際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種文化認同教育,并不具有意識形態(tài)上的強制性,因此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慮國際學生的獨特性與多元化,重點以培養(yǎng)知華、友華、親華、愛華的文化使者為目標,強調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1.重課堂,優(yōu)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

增強課堂教學親和力。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專業(yè)課程中也蘊含著理想信念、創(chuàng)新思維、科學家精神等思政元素,充分利用這些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其作為專業(yè)課教學的興奮點,既創(chuàng)新載體、積極融入,又如鹽入味,咸淡相宜,使課程門門有思政,打通教學課堂、科研課堂、社會課堂,扎實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課堂教學是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也是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載體。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充分運用探究性、思維性教學方法,把當代中國發(fā)展成果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聯(lián)系起來,通過體會紅色文化對當代中國的影響,促進國際學生在紅色文化的氛圍中認知、研習與實踐,提升課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例如,面對利益多元、觀念多樣、思想多變的當今世界,可以通過講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來闡釋以大局為重、求同存異的寶貴經驗,更好地推動不同文化和諧交融、不同種族人心相通。通過帶領國際學生參觀高校校史館和中國輕工博物館、赴陜西漢中參加漢中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論壇等一系列以課程滲透、文化體驗、實踐活動為主的具有親和力及針對性的方式,將紅色文化融入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在華求學全過程,引導國際學生觀史知今,站在客觀的立場進行文化比較,進而更加理性、寬容地正視文化差異,對于提升國際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有重要啟迪作用。

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多元文化時代,國際學生更易受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沖擊。而理想信念,是個人“三觀”的綜合反映與具體表現(xiàn)形式,是獲得自我精神支撐能力的基礎,引領著個人的發(fā)展與抉擇。在課堂高效輸出的過程中,讓紅色文化成果走進教室,以中國革命先輩的初心堅守和使命擔當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通過對革命先輩放棄優(yōu)渥生活、毅然投身革命的人生精神的反思理解來汲取精神養(yǎng)分,可以引導國際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幫助其健康成長。

2.重融合,強化立體育人實效

融入文化課程教學。中國文化課程是國際學生來華學習的重要課程內容,不僅能夠完善國際學生的專業(yè)課程體系,還能夠加快國際學生理解中國文化風俗、融入中國的學習環(huán)境。而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思想在紅色文化中都有體現(xiàn),在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學生講授中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內容時,融入陜西紅色文化、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可以引導學生用發(fā)展的視角更加立體、生動地認知新時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狀況,深刻認識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與風俗習慣,引起國際學生對中國道路選擇的共鳴。

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辦學精神與環(huán)境氛圍的集中體現(xiàn),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共同發(fā)揮著“潤物無聲”的教化作用。在校園文化環(huán)境方面,可以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景觀建設。例如,將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景觀墻(長廊)、雕塑、宣傳海報等文化載體,建好校史館、校園博物館的紅色文化專題展區(qū),打造具有紅色文化特色的濃郁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文化熏陶、感染和教育。隱性校園文化中對國際學生影響最大的是人際環(huán)境,可以借助校園文化社團,將其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將陜西地域特色與陜西紅色文化融入社團活動,用好用活身邊資源,在豐富社團活動內容的同時更加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融入宿舍文化建設。宿舍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肮芾碛恕⒎沼恕钡闹匾嚨?。學生宿舍不僅是學生休息的地方,更是他們進行學習和交流的重要場所。因此,可以通過教育引導實現(xiàn)多文化背景互動,多文化本體融合,將紅色文化滲透到宿舍文化建設中,構建國際學生宿舍紅色文化體系。比如,可以在國際學生宿舍樓的走廊墻面裝飾中融入紅色元素,定期組織國際學生在宿舍一起觀看紅色電影,舉辦中國歷史漢語比賽等活動。

3.重實踐,柔性表達中國發(fā)展理念

用好紅色文化載體。現(xiàn)場教學對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感染力和說服力極為重要,對于存在文化差異的國際學生更是如此。陜西紅色文化載體豐富,通過親自參觀革命遺址、紀念館(地)、革命文物等紅色文化載體,了解在陜發(fā)生的革命運動、戰(zhàn)斗、重大事件或重要會議的時代背景與發(fā)展經過,熟悉在陜參加革命斗爭及投入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革命先輩的故事,體悟陜西紅色文化蘊含的豐富內涵與厚重精神,可以促使國際學生將實踐活動得到的直觀經驗感受轉化為情感共鳴、價值認可。

弘揚好紅色精神。紅色精神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面向國際學生弘揚紅色精神也是開展知華愛華教育的有效途徑。在陜西,有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延安精神”“照金精神”,也有形成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西遷精神”等,這些紅色精神都是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其中蘊含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獨立自主、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勇氣,以及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精髓,對于國際學生而言同樣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可以幫助國際學生更加深刻、立體、全面地認識中國與中國人民。

講好紅色革命故事。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百年歷程中創(chuàng)造的先進文化,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格,彰顯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屬性。通過講好紅色故事弘揚革命精神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以紅色事跡教育人、以紅色精神激勵人的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敝v好三秦大地上的紅色故事,使在陜求學的國際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與腳下的土地產生深深的共鳴,引導國際學生以紅色故事為橋梁,用歷史的視野、國際的視野縱橫比較,透過故事理解當代中國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深刻感悟故事所傳播的思想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之,新時代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意義重大,將陜西紅色文化資源更好地融入國際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將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一方面需要繼續(xù)加大對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元素的開發(fā)利用,另一方面,還要積極探索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不斷提高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陜西省文物局.關于公布陜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的通知[EB/OL].(2021-01-05)http://wwj.shaanxi.gov.cn/zfxxgk/fdzdgknr/zcwj/qtgw/swwf/202101/t20210105_2148175.html.

[2]萬生更.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價值探析[J].理論導刊,2010(4):79-81.

[3]胡文清,孟燕.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與價值意蘊[J].西安工業(yè)大學學報,2021,41(4):486-492,499.

[4]李寶貴,李博文.新時代國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特點、內容與路徑[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4):14-23.

[5]曹淑敏.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人民日報,2021-11-19(9).

(劉昱含、張素風:陜西科技大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