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建黨百年,在解析大學精神內涵、價值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要求和特征,對大學精神的育人功能進行相關探討。同時,以陜西科技大學為例,探索大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通過豐富校史教育內容、挖掘校史紅色資源、理論實踐互融互促等方式,提升思政工作的引領力、針對性和時效性,為新時代高校育人工作提供相關理論和方法指導,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建黨百年  大學精神  大學生思政教育  內涵   路徑

課題:本文為2021年度陜西科技大學學生工作研究課題“建黨百年背景下大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及路徑研究”成果;2022年度陜西省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發(fā)展研究項目“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SJS2022YB025)階段性成果。

陜西科技大學有著特殊的歷史淵源,作為“西遷群體”之一,建校六十多年歷經了“三次創(chuàng)業(yè)、兩次搬遷、一次劃轉”,秉承以“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求實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的科學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為內涵的“三創(chuàng)兩遷”大學精神,不斷開拓進取。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給思政教育注入新鮮血液,用新思想武裝頭腦,用大學精神激勵學生,學校在建黨百年背景下,積極探索,充分挖掘、傳承、弘揚“三創(chuàng)兩遷”精神,引導學生從黨史、校史、大學精神中汲取力量,號召廣大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為國家發(fā)展貢獻智慧。

建黨百年背景下大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大學精神是大學的核心與靈魂,是一所大學在誕生、發(fā)展過程中凝練的核心價值理念、精神文明成果,是一種可以凝聚人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力量,是一種文化軟實力,可以促進高校發(fā)展、社會進步。在建黨百年背景下,將大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新的、豐富的時代內涵。

1.精神之魂: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激勵、號召廣大青年勇往直前、不懈奮斗的精神旗幟。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精神支柱,是青年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力量源泉。新時代愛國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是與聽黨話、跟黨走,與服務人民、服務社會,與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高度統(tǒng)一的。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中華民族,是在苦難和磨難中成長起來的,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拯救民族危亡奮力反抗,在戰(zhàn)火紛爭中的大學亦是如此。愛國,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每一所大學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愛國主義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有著不同的內涵。我們的高校,是社會主義高校,培養(yǎng)的是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時代大學精神的首要內涵就是引導學生繼承愛國傳統(tǒng),不斷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建黨百年背景下,將大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充分挖掘愛國主義元素,引導學生自覺擔負起建設祖國、強大祖國的責任,將一個個小我融入到社會、國家發(fā)展中,豐富愛國主義教育載體,進一步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實際效果。

2.力量之源:理想信念高于天的革命精神

賡續(xù)紅色血脈,弘揚革命精神,紅色是我們的民族符號,彰顯著我們的堅定信仰,凝聚著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拼搏與抗爭。革命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黨和國家在歷史發(fā)展的洪流中飽經風霜、歷經磨難而依然前行,就是因為有強大的精神支柱。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我們要繼續(xù)弘揚光榮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fā)揚光大!”隨后中央宣傳部梳理了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其中有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西遷精神等46個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偉大精神財富,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奮斗精神,這些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素材。

在社會發(fā)展建設過程中,每一個時代都會涌現(xiàn)出眾多民族英雄,他們不怕犧牲、頑強斗爭,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心懷理想、堅貞不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歷史上書寫壯麗篇章。建黨百年背景下,高校應充分挖掘、運用好這些紅色資源,激活紅色文化資源的生命力,發(fā)揮好革命精神的引領作用和激勵作用,教育引導青年弘揚革命傳統(tǒng),不忘本來,面向未來,筑牢信仰之基,把穩(wěn)思想之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新青年的責任和使命。

3.發(fā)展之要: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新時代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及國際交流合作五大基本職能,國家發(fā)展靠人才,民族振興也要依靠人才,高校要深刻把握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圍繞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社會需求、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加強人才培養(yǎng),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注重成果轉化??萍紕?chuàng)新是推動社會發(fā)展、加快國家前進步伐、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動力,高??茖W研究承擔著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部分,要充分發(fā)揮高校對于創(chuàng)新資源集聚、融合的優(yōu)勢,扎實推進科學研究,銳意改革進取。

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適應國家和社會發(fā)展需求、促使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心懷‘國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是每一位青年應當牢記于心的時代責任。大學生要在大學精神中汲取力量,在良好校風校訓中鑄就自我,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積極投身到改革創(chuàng)新的偉大實踐中,掌握豐富的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保持風華正茂的狀態(tài),增強競爭意識、開放意識,充分挖掘自身創(chuàng)新潛力。新時代的青年要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號召下,做到思想認同、行動踐行、刻苦鉆研,將自己的學科、研究方向與社會、國家實際需求相結合,將科學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將科學研究、論文成果寫在中國大地上,成為改革創(chuàng)新的中堅力量。

建黨百年背景下大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研究大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一方面有助于廣大學生學好黨史,另一方面將大學精神的教育實踐和黨史結合起來,既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也是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路徑的開拓。關注大學精神育人功能的發(fā)揮,明確建黨百年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對于大學精神的培育和凝練、大學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激勵廣大學子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愛國意識

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當前,大學生思想主流積極向上,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當代青年應有的風采,在抗疫一線、抗洪救災一線等,涌現(xiàn)出許多青年人,展現(xiàn)出他們強烈的愛國情感。但受國際形勢劇烈變化、多種文化思潮影響,經相關數(shù)據調研分析,目前大學群里中仍有部分學生因為理想信念模糊、發(fā)展目標缺失而感到迷茫困惑,他們的人生沒有追求、生活沒有重心、學習沒有動力,整日渾渾噩噩,無欲無求,無法意識到當前大學生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強調,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理想信念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精神是對高校理想信念的高度凝練,蘊藏著豐富的育人資源。陜西科技大學“三創(chuàng)兩遷”的具體實踐,就是姓黨、愛國、為民的具體體現(xiàn),飽含艱辛而又波瀾壯闊的校史,是代代科大人用生命和青春譜寫的服務國家戰(zhàn)略需求、謀求學校事業(yè)發(fā)展的動人篇章。充分挖掘他們的先進事跡,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以點帶面全覆蓋的方式,用身邊生動鮮活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感染學生,可以更好地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情感認同,從而激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愛國情懷、愛校情懷。

2.激勵廣大學子練就過硬本領,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zhàn)略,全方位培養(yǎng)、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國際競爭、綜合國力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是科技水平、創(chuàng)新意識的比拼,要想掌握主導權、話語權,就必須掌握科技命脈?,F(xiàn)如今國家整體發(fā)展趨勢蒸蒸日上,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捷報頻頻,我們所處的新時代,給廣大青年提供了廣闊的、可以展現(xiàn)個人風采的大舞臺,為青年實現(xiàn)個人理想、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有利條件。新的發(fā)展機遇也給年輕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他們面臨更多挑戰(zhàn),要求當代大學生要練就過硬本領,能夠應對挑戰(zhàn)。

大學是學習文化知識、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的關鍵時期,廣大學子要在大學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狀態(tài)抓緊學習,學好科學文化知識,豐富知識儲備,培養(yǎng)刻苦鉆研的精神。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學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技能,在年輕的時候下一番苦功,練好基本功,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奠定良好基礎。在對大學精神的學習領悟中,學生要重點了解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治學修身的高尚品行,學習他們在艱苦環(huán)境下攻克技術難關,實現(xiàn)學術突破,創(chuàng)建新學科發(fā)展領域的光榮事跡,以他們?yōu)榘駱?,有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chuàng)新勇氣。學生還要認真學習學校發(fā)展、學科建設歷程中所需要的專業(yè)技能和綜合素質,為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堅定良好的目標導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yè)中。

3.激勵廣大學子勇于擔當,增強責任意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每一個時期都有先輩們堅貞不屈、甘于奉獻的英勇事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他們肩負著自己的使命擔當,為社會、國家的建設發(fā)展無私奉獻。當前,我們國家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此刻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接力棒傳到青年手中,需要青年承擔起歷史和時代所賦予的責任擔當,答好時代給出的考題。

在高校的發(fā)展歷程中,有無數(shù)仁人志士犧牲小我,響應黨和國家號召,主動放棄優(yōu)越的工作環(huán)境。他們受命西遷,整裝出發(fā),背起行囊,砥礪前行,修建學校、發(fā)展學科,所有的一切都體現(xiàn)了強烈的擔當、責任意識。以陜西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陜科大”)為例,從北京到咸陽、從咸陽再到西安,經歷了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史、搬遷史、劃轉史,一個個鮮活的人、一樁樁感人的事跡,匯聚起陜科大發(fā)展的磅礴力量,推動學校走向新生,迎來輝煌,在曲折的發(fā)展歷程中,也凝練形成了科大文化——“三創(chuàng)兩遷”精神。廣大學子要從大學精神中汲取力量,使大學精神流淌在血液里,將大學精神的價值品質作為個人的價值追求來積極踐行,增長才干,施展才華,堅定跟黨走,奮進新時代,堅定理想信念,強化使命擔當,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建黨百年背景下大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將大學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做到讓學生可親、可信、可為,能將大學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高校在實踐中要注重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方法,拓寬實踐載體平臺,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建黨百年背景下挖掘大學精神的教育意義,更要注重歷史方位展現(xiàn)、歷史元素的運用。

1.豐富校史教育內容,加大教育力度,提升思政工作引領力

一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以開學第一課、主題黨日、主題團日等活動為契機,邀請黨支部書記、優(yōu)秀共產黨員、黨史研究專家、黨務干部圍繞紅船精神、西遷精神、長征精神、大學精神等積極開展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日常性、經常性教育,用黨的歷史教育黨員、群眾,尤其是要教育好青少年。高校可將黨史校史相結合融入到“三會一課”、團日活動中,做好青年的思想引領工作,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二是做好關鍵時間點教育。充分利用重要教育節(jié)點,如新生開學、畢業(yè)典禮、五四青年節(jié)、建黨節(jié)等,結合學校校史,做好大學精神的宣傳,邀請專家圍繞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西遷精神、“三創(chuàng)兩遷”精神等開展系列講座,通過教化以史共情,激發(fā)青年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共鳴。在聆聽精神宣講的基礎上,各團支部、黨支部積極開展學習經驗分享交流,將“三創(chuàng)兩遷”精神融入學風、校風,通過撰寫心得、舉辦交流會等,梳理大學校史積淀,強化大學學風功能,促使學生將“三創(chuàng)兩遷”精神內化于心。三是創(chuàng)新校史教育形式。陜科大充分整合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以及學校輕工業(yè)博物館、校史館“兩館”紅色教育基地的豐富展品等校內優(yōu)質資源,以浸入式教學引發(fā)學生共情共鳴,打造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情景黨課。例如,邀請黨史校史專家、西遷親歷者、史館館長等,用“多場景、多內容、情景化”的教學模式打造立體化“情景課堂”,讓學生聆聽西遷親歷者聽黨號召扎根西部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生動實踐,探索革命文物背后鐫刻的鮮活故事,使其在對校史、輕工業(yè)史的直觀視聽中深度感悟黨史的波瀾壯闊。

2.挖掘校史紅色資源,加深情感認同,提升思政工作針對性

一是用身邊的人和事教育引導身邊的人。充分挖掘校史這一鮮活資料,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如采訪老一輩革命家,聆聽他們口中的校史校情,將“三創(chuàng)兩遷”精神充分融入學生思想。學校讓黨史學習教育領航紅色校史學習教育,紅色校史學習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實踐。以建黨百年為契機,結合黨史學習深度挖掘革命文物的歷史價值,凝練陜科大建國前入黨老黨員檔案中的紅色基因,讀取他們的紅色故事,彰顯老黨員的初心使命,該舉措成為主題黨日、主題團日活動的鮮活素材,在學生中引起了熱議。同時,還邀請建國前入黨老黨員講述革命故事、學校波瀾壯闊的發(fā)展史,參加活動的學生紛紛感慨落淚。為了讓學生廣受教育,學校還制作了《衛(wèi)國戍邊30載》《黨旗下的軍禮》等采訪視頻。二是因地制宜開展教育引導。利用“兩館”的重要歷史資源,組織團支部、黨員等群體開展經常性、階段性參觀,進行學習、分享、經驗交流等活動。例如,學校在引導學生參觀展館的基礎上,舉辦了“講好輕工業(yè)文物背后的黨史故事”微視頻大賽,以一件件輕工業(yè)文物為切入點,讀取其背后的創(chuàng)作緣由、社會背景及發(fā)展契機,講好校史、黨史故事,讓學生充分挖掘校史資源,將黨的理論入腦入心,讓“三創(chuàng)兩遷”大學精神紅色基因融入師生血脈,用大學精神凝聚人心,激勵全體師生從黨史校史中汲取前進智慧和力量,共奮進,開新篇。

3.理論實踐互融互促,加強傳承創(chuàng)新,提升思政工作時效性

一是用好課堂教育陣地。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主陣地作用,對當前思政課授課模式進行改革,將大學精神、黨史、校史等,通過故事講述、情景演繹、朗誦的形式搬到課堂上,或以小組形式進行分析討論和課堂展示,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思政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全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是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舉措,可促使各類專業(yè)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學校結合不同課程的特點、價值理念,充分挖掘校史資源,實現(xiàn)大學精神與教學內容的有效匹配,促使專業(yè)知識向價值體系轉換,引導學生將大學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挖掘實踐教育載體。以校園文化為依托,打造富有創(chuàng)新性、吸引力的精品校園文化活動,將大學精神融入社團建設、網絡文化建設之中,使大學精神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在做好學生思想理論教育文化創(chuàng)建的同時,還注重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實踐中,使其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互聯(lián)網+項目等,積極踐行大學精神。為激勵廣大青年傳承好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求實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的科學精神;扎根西部、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在日常思政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過程中,學校運用好主題班會、主題教育、主題研討等,引導學生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積極投身基層,開展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服務,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黨和國家的發(fā)展之中,始終與國家同呼吸,始終與黨同向,譜寫無愧于歷史、無愧于青春的時代篇章。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廣大師生應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在新征程上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廣大青年要肩負起歷史重任,用大學精神武裝頭腦,讓大學精神成為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用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力面對人生的逆境和挑戰(zhàn),磨練心智、增強本領,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負黨和人民的寄托,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5-5.

[2]習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zhàn)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N].人民日報,2021-9-28.

[3]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5-1.

(張維靜:陜西科技大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