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情,科學、合理、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將作業(yè)完成指導前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能有效緩解作業(yè)負擔過重問題。筆者以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進行以下思考和探索。

“走近中國古典名著”是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單元由四篇課文構成:《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分別節(jié)選自我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這是小學階段第一次在課本里集中學習古典名著。教師要帶領學生走近古典名著,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產(chǎn)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這是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也是落實課程標準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全面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對于學生而言,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莫過于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因此,提出問題,采取任務驅動的方式,將作業(yè)完成指導前置,圍繞問題開展策略化學習比較有效。

一、深入研讀,找準教材的靶點

“觀三國烽煙,識梁山好漢,嘆取經(jīng)艱難,惜紅樓夢斷”,這句話是本單元課文之前的導語,不僅點出了四大名著的特點,而且也概括了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本單元指向閱讀的語文要素“初步學習古典名著的方法”,通過對本單元教材的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教材圍繞課文插圖、閱讀提示、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以及“猜人物”等活動,對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作了提示、歸納和總結。我校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了整本書閱讀,高年級基于大量的整本書閱讀實踐,已經(jīng)初步學會借助資料補充讀、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讀、結合生活經(jīng)驗對比讀、遷移運用拓展讀等多種閱讀方法,根據(jù)學情,我們立足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說一說、畫一畫、演一演三個方面,分三步走制訂閱讀策略,即“閱讀方法說出來”“名著人物畫出來”“精彩情節(jié)演出來”三個策略,并制訂學習目標。

靶點一 “閱讀方法說出來”:借助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欄目,小組合作歸納出聯(lián)系上下文猜讀語句、借助注釋和資料、反復回看琢磨等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打破單篇課文教學的慣例,打包學習整單元課文,同時將此方法遷移運用在整本書閱讀中。

靶點二 “名著人物畫出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古典名著小說的靈魂所在。首先,教師引領學生選擇《三國演義》開展班級同讀一本書活動,每天閱讀規(guī)定的章節(jié),并抽出專門時間交流分享讀書感悟,或分享書中精彩的語言描寫,或就自己感興趣的人物形象交流討論,或對某場重要戰(zhàn)爭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通過對整本專著的通讀,學生對人物形象全面認知,體會人物內心,品析人物言行,全方位、多角度立體感受人物形象,從而把已經(jīng)熟稔于心的、自己喜愛的人物形象通過手抄報的形式畫出來,并分享給他人。

靶點三 “精彩情節(jié)演出來”:小學生雖然沒有劇本的認知概念,但是熟悉劇本的表現(xiàn)形式。教師引領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析劇本的編寫格式,采用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的方式,將本單元的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通過精心設計課本劇的排練步驟,用課本劇中人物的臺詞、動作、神態(tài)來演繹課文精彩情節(jié)的經(jīng)典語言,以課本劇的形式展示古典名著的語言魅力,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二、創(chuàng)設情境,以驅動性問題命中靶點

策略化學習中的情境是為學生學習而創(chuàng)造的,強調知識與能力在新情境中的遷移與運用。圍繞學習策略和學習目標,我們創(chuàng)設以下情境:因為新冠疫情影響,來西安旅游的外國游客銳減,為了向眾多的外國友人介紹中國文化,讓我們化身為古城西安的“城市文化大使”,請大家以古典名著為橋梁,向外國友人介紹中華文化經(jīng)典,展示中華文化風采。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社會熱點,放眼社會生活,放眼全世界,進而實現(xiàn)語文課程實踐性、綜合性的要求。在確立學習策略和創(chuàng)設情境之后,如何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激發(fā)他們持續(xù)思考、自我探究的方向,筆者認為要用心設計驅動性問題。

靶點一的動力問題:作為一名文化大使,要想生動地向外國友人展示中華文化,首先自身要吃透古典名著。那么,如何閱讀古典名著,結合自己的讀書實踐,你都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

靶點二的動力問題:給外國友人講解古典名著時,一定有一些歷史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畫出思維導圖,并結合相關內容展開具體講述。

靶點三的動力問題:古典名著中有許多流傳千古的精彩故事,如《三顧茅廬》《七擒孟獲》等,這些故事情節(jié)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如果讓你改編課文,你會展示課文的哪些精彩片段,采取什么方式呢?

三、問題引領,實戰(zhàn)打靶

1.在問題引領下展開靶點一實踐

教無定法,結合各班學情,教師先引領學生閱讀課文《草船借箭》,接著初步交流,梳理出在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嘗試自主解決疑問。然后,讓學生從認識作者、情節(jié)安排、語言表達、人物關系、人物評價、事件思考、文化常識等多方面走進名著,并結合電視劇、動畫片和漫畫等二次創(chuàng)作的作品,全面了解中國古典小說。與此同時,教師要適時補充相關資料,如東漢末年的歷史概況、“草船借箭”發(fā)生的故事背景等,幫助學生破解閱讀疑惑。繼而,小組合作歸納出借助資料補充讀、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讀、結合生活經(jīng)驗對比讀、遷移運用拓展讀等多種閱讀方法,最后運用這些方法閱讀本單元的其他課文,并按照一定的順序提煉出課文的主要內容,為完成本單元的第二個語文要素“學習寫讀后感”做好鋪墊。

2.在問題引領下展開靶點二實踐

中國四大名著之所以成為古典名著經(jīng)典,是因為書中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是古典名著小說的靈魂所在。在開展靶點二實踐時,千萬不能泛泛而談,教師要引領學生結合具體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等描寫分析人物形象。例如,通過分析諸葛亮向魯肅借船,并特地囑咐魯肅“不能讓都督知道”的言行,讓學生認識到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洞悉周瑜的企圖;通過諸葛亮在船中從容飲酒談笑的狀態(tài),感受他的胸有成竹;通過分析“曹操為什么沒派兵進攻,只是向江中放箭”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膽識過人。通過武松打虎時,一連串行云流水的動作描寫,展示武松是一個力大無窮、武藝高強的打虎英雄。通過寶玉的美人風箏放不起來,又急又惱的神態(tài),感受寶玉的率性和純真。

在靶點二的實踐過程中,診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是教師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鼓勵學生立體、多元地感受人物。在分析語言特色、典型人物形象以及典型歷史事件中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通過開展“走近三國人物——人物形象分析思維導圖”“紅樓夢人物關系思維導圖”“西游記取經(jīng)路線圖”“讀書采蜜展”“讀書辯論會”等綜合實踐活動落實本單元語文學習要素,引領學生將閱讀活動推向縱深,形成“人物風云榜”,進而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欲望。同樣,教師要鼓勵學生舉一反三,運用做批注的讀書方法回看《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戰(zhàn)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戰(zhàn)役,梳理出戰(zhàn)爭背景、過程和結果,可以通過查閱《三國志》等古籍,考證古代戰(zhàn)役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兵力變化以及戰(zhàn)爭形勢等歷史地理知識,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用手抄報繪制人物形象思維導圖,分析人物形象,以及與人物關聯(lián)的外貌、性格、事件、戰(zhàn)爭等元素,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在問題引領下展開靶點三實踐

靶點三的學習活動可以以教材為依托,首先,選課文,通過咬文嚼字,反復推敲琢磨,創(chuàng)編出課本劇,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度,厚植學生對母語的深厚情感。其次,圍繞“分角色”“怎么演”兩個方面開展實踐。在課本劇排練中,學生是活動的設計者,從個體的學習者轉變?yōu)榛顒拥膮⑴c者,不僅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合作,在出神入化的表演中,學生與文本、自己或他人對話,合作探究、批判性思維在交互學習中實現(xiàn)提升。與此同時,排練過程中對背景音樂、服裝道具等的選擇,以及運用跨媒介形式分享學習成果,將語文與音樂、語文與美術等學科融合,實現(xiàn)跨越式多學科學習,聯(lián)結課堂內外,聯(lián)結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采用問題引領式學習,將作業(yè)完成指導前置,是提高課堂效率、有效緩解作業(yè)負擔過重問題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研制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實踐,讓名著閱讀成為提升語言、發(fā)展思維、傳承文化的過程,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減負提質”。同時,潛移默化地熏陶和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能為學生后續(xù)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