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寓言故事 發(fā)展思維能力
——以統(tǒng)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守株待兔》教學為例
作者:■文/周 鵬
發(fā)布時間:2023-05-25 10:32:01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文學作品,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寓言一般篇幅比較短小,語言精練,結構簡單卻極富表現力。寓言由故事和寓意兩部分組成,故事是寓言的表層結構,寓意是故事的深層結構,是寄托在故事里的道理,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意圖。寓言的表層結構聯結著形象思維,深層結構聯結著邏輯思維,這種雙重結構性決定了寓言在兒童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發(fā)展中起著橋梁作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編排了很多寓言,這些故事雖然比較短小,但蘊含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寓言的這一特點,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下面,筆者以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文為例,談談如何通過寓言故事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立足單元整體,建構思維發(fā)展框架
統(tǒng)編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使知識和能力要求更清晰、教學更有章可循。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寓言為主,編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四則寓言故事,以“閱讀鏈接”的方式編排了《南轅北轍》《北風和太陽》兩則寓言故事。這六則故事中既有中國古代寓言、當代寓言,又有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既有故事,又有詩歌?!墩Z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對閱讀寓言的好處及寓言的基本特點進行了總結梳理,“日積月累”編排了“邯鄲學步”等9個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犊鞓纷x書吧:小故事大道理》推薦了閱讀《葉公好龍》等中國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經典故事,提示了閱讀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寓言故事的興趣。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此之前,學生已學過一些寓言,對寓言有了感性的認識。例如,一年級上冊根據《伊索寓言》相關內容改寫的《烏鴉喝水》,二年級下冊《寓言二則》中根據《戰(zhàn)國策·楚策四》相關內容改寫的《亡羊補牢》。編者專門編排了寓言單元,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守株待兔》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課的課文,是一篇選自《韓非子·五蠹》的文言文,課文僅三十幾個字,寓意卻很深刻。文章講述了宋國有一個農夫,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樁上死掉了,他便放下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可以再得到一只兔子。其實,野兔撞在樹樁上死去,這是非常偶然的事,它并不意味著別的野兔也一定會撞死在這個樹樁上,但農夫卻幻想這樁巧事能變成經常發(fā)生的事情,所以最后落得個田地荒蕪、被人笑話的下場。這個故事告誡我們:做人應該努力,不要對任何事情抱有僥幸心理和幻想,也不要妄想不勞而獲。還告訴我們不能抱著狹隘的經驗死守成規(guī),不知變通,而是要根據情況變化靈活辦事。課文配有插圖——一個農夫戴著斗笠,在一截樹樁旁坐著,臉上一副“冀復得兔”的表情,耕田用的耒倒在地上,畫面直觀地呈現了農夫“因釋其耒而守株”的場景。這種圖文對照的編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內容,鞏固所學知識。
二、依托學習活動,推動思維能力發(fā)展
(一)積累語言材料,發(fā)展直覺思維能力
直覺思維是一種心理現象,它具有自由性、靈活性、自發(fā)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點。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不需要經過周密的審視、深思就能做出判斷,往往是直覺思維在起作用。直覺思維表面上是非邏輯的,其實也與經驗積累、心理素質等相關。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直覺思維的速度、準確率等加以關注,并從觀察、體驗、積累等方面入手?!妒刂甏谩肥侨昙壪聝缘诙卧囊黄难晕模處熤v授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已學過的文言文《司馬光》,讓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遇到不理解的詞語等嘗試用學過的方法解決。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采取范讀、表演讀、小組賽讀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好停頓,完成課后練習“把課文讀通順,注意讀好‘因釋其耒而守株’,背誦課文”的要求,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語言材料,初步形成良好的語感。
(二)讀懂寓言故事,發(fā)展形象思維能力
形象思維也叫藝術思維,是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主要思維方式。形象思維借助形象反映生活,運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藝術形象,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單元導語頁揭示該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教師可以從單元導語入手,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本單元的內容與要點。在講授《守株待兔》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看單元導語頁的插圖,試著猜一猜插圖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讓學生讀導語“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鏡子”和語文要素“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讓學生根據詞語提示猜寓言故事的名稱(老虎、狐貍、威風,《狐假虎威》);讓學生把“日積月累”中“邯鄲學步”等9個寓言的故事名稱和分別蘊含的道理連在一起。這樣一來,借助圖片、文字提示等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已有閱讀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聯想、想象等從整體上感知本單元的內容,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讀懂故事寓意,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也叫抽象思維,是利用已有詞語或符號表示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思維活動,是人類思維的核心方式和主要方式,它以抽象性為特征,撇開具體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寓言往往把復雜的關系簡單化為單純的故事,讓讀者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夠提升讀者的認知能力。讀寓言明寓意,是寓言教學的應有之義。領會寓言的寓意,既需要作者的點化、誘導,也需要讀者自己分析、思考。學生學習寓言故事時,不僅要具備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能力,還要具備篩選、比較等一系列抽象思維能力。在講授《守株待兔》時,教師要在學生讀通課文、讀懂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圍繞“農夫為什么會被宋國人笑話”這個核心問題,探究農夫行為可笑的原因,讓學生結合圖文展開想象,體會農夫偶然得到兔子的僥幸、得意之情。教師還要順勢而導,讓學生將農夫得到兔子與等待結果進行對比,學生就會發(fā)現農夫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是他想不勞而獲。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提煉過程后,他的思維能力就能得以提升。如果到此為止,那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通過類比推理,讓學生舉一反三,將這種認知能力推廣到其他事物或現象中,從而獲得對人生、自然更深刻的認識。在明白寓意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討論:農夫的行為太可笑了,這樣的故事只會發(fā)生在古代嗎?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種可笑、愚蠢的人或事嗎?進而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讀讀‘閱讀鏈接’《南轅北轍》,和同學交流:故事中的坐車人錯在哪里?”通過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與同學交流,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南轅北轍》故事中的坐車人錯的原因了,他們就會對這兩則寓言有深刻的認識:這兩則寓言講的都是愚人的故事,生活中的愚人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他們會犯不同的錯誤,我們可不能做這樣的愚人。
(四)了解寓言內涵,培養(yǎng)辯證思維能力
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fā)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人們通常認為要辯證地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任何時候都不鉆牛角尖。寓言是作者通過假借的故事傳遞自己的人生感悟,這種人生感悟與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活閱歷及作者的知識經驗密切相關。成功的寓言故事往往能讓人想到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了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編者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編輯了很多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妒刂甏谩愤x自《韓非子·五蠹》,韓非的本意是反對復古守舊,一事無成,但故事帶給學生的體會早已超出了作者原來的想法,學生既可以得出“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有僥幸心理”的道理,又可以得出“做事不能只憑經驗而不知變通”的道理,還可以得出“心存僥幸,常常會失敗”的道理。學生在讀懂寓言故事的同時要結合生活中的人和事,讀出自己的感受與體會。有學生得出“班里幾個同學偶爾一次沒復習,考得也不錯,就不好好學習了,幻想著不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績”的結論;有的學生得出“有的人不努力工作,就盼著中大獎,發(fā)橫財”這樣的感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加多元,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創(chuàng)造思維是指應用獨特的、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綜合發(fā)展的,所以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各個方面,引導他們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作者單位 安徽省阜陽市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