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學院學子三下鄉(xiāng): 追溯延安記憶,深化愛國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4-08-04 18:32:07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wǎng)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7月6日,安康學院教育學院“追溯紅色記憶,厚植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前往延安市、延川縣、南泥灣等縣區(qū)實地開啟了為期4日的實踐活動,探尋紅色印記,沉浸式體驗紅色文化,接受思想淬煉與精神洗禮。
實踐團隊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前合影
紅色記憶永傳承 光輝歷史記心中
首日,團隊指導老師李詩娟,帶領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的8名同學前往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guī)X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等地,了解黨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接受延安精神洗禮。豐富的歷史資料和珍貴的遺物,講解員深入淺出的詳細講解,使得歷史每一個細節(jié)都得以精準呈現(xiàn)。利用活動間隙,團隊成員楊雅倩以延安革命紀念館為平臺,深情地闡述了延安精神的起源與演進,為大家?guī)砹艘粓錾鷦佣挥袣v史深度的科普講解。
團隊成員聆聽講解
成員科普講解中
通過實地參觀和科普講解,實踐團隊成員們對延安紅色文化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理解。他們被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們的英勇奮斗精神所感動,也被他們在艱苦條件下所展現(xiàn)出的堅定信念和無私奉獻所震撼。
農(nóng)耕體驗感艱辛 非遺腰鼓揚遠名
次日,三下鄉(xiāng)成員深入南泥灣研學基地,在南泥灣這片充滿歷史底蘊的土地上,成員們首先體驗了農(nóng)耕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他們拿起鋤頭、鐮刀,親手耕作,深深感受到了農(nóng)業(yè)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除了農(nóng)耕體驗,還參與了陜北腰鼓的表演和學習,陜北腰鼓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其獨特的韻律和熱烈的舞蹈氛圍深受人們的喜愛。
實踐團隊農(nóng)耕鋤草
成員們觀看了腰鼓表演,并被鏗鏘有力的鼓聲所感染,躍躍欲試向腰鼓老師請教舞蹈動作,沉浸在濃厚的民俗文化氛圍中,經(jīng)過老師的細心指導,成員們逐漸掌握了腰鼓的基本舞蹈動作和技巧,他們身穿民族服飾,手持鼓吹,隨著鼓聲的節(jié)奏起舞,展現(xiàn)出了青春的活力和對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體驗結(jié)束后,成員們采訪了老一輩革命歷史親歷者和當?shù)厝罕?,從他們口述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延安精神。
團隊成員與腰鼓非遺傳承人交流腰鼓文化
為國奉獻展未來 革命舞劇觸紅心
三下鄉(xiāng)成員來到延安大劇院觀看《延安保育院》,切實感受到革命先輩“舍小家 為大家”“一心為民”的初心使命,領悟“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內(nèi)涵,激發(fā)了知史愛國的熱情,培養(yǎng)了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團隊成員采訪當?shù)厝罕?/span>
愛國主義教育并非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和精神的傳承。成員們將在未來的生活中,以延安精神為靈魂燈塔,指引前行,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努力成為有理想、有信仰、有擔當?shù)男聲r代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