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推行的“三個課堂”教學改革,悄然改變著校園面貌和教學的生態(tài)。學校和教師均積極拓展教學時空,有機融合“三個課堂”,推進基礎教育從有質量向高質量躍升。在推進“三個課堂”的過程中,師資培養(yǎng)問題日益突出,這需要各學校主動適應課改新變化,從當地實際出發(fā),基于“三個課堂”的特點,創(chuàng)設有針對性的培訓平臺,助力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

一、堅持系統(tǒng)謀劃,注重因需施培補短板

“第一課堂”是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主陣地”,要求教師具備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系統(tǒng)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較為出色的組織實操能力。因此,“第一課堂”師資的培養(yǎng),應強調專業(yè)、系統(tǒng)、扎實,但更要注重全面提升補短板。

當前教師培養(yǎng)培訓存在著以下問題,容易讓教師產生一定的短板。一是培訓課程不成體系、不夠全面,不能滿足教師的需要。比如,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培訓,沒有開齊教育教學理論、學生管理、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等系列課程。二是培訓工作的針對性不強,不能因需施訓。比如,不能針對教師的需求開班設課,不能根據教師的普遍弱項補短板。三是培訓過程不扎實,效果不佳。比如,很多學校對青年教師的培訓、集中學習多,但跟蹤鞏固少。根據教育的延時性效應與教師培訓的實踐指向特征,教師只有在扎實的教學實踐中才會真實提高自身能力。四是培訓內容和方式陳舊落后,影響教師的學習熱情。比如,理論講授多、實操訓練少,培訓效果不佳。對此,針對“第一課堂”要求,要從理論學習、素質拓展、創(chuàng)新提升的角度全方位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特別要注意因需施訓補短板,開展專業(yè)、系統(tǒng)、扎實的培訓。

二、注重實踐應用,注重優(yōu)化能力提素養(yǎng)

“第二課堂”是指校內的學習場所,包括功能部室、音樂體育場館、社團活動場地、文化走廊等場所,是為了深化和拓展“第一課堂”的學習內容而開設的校內綜合活動?!暗诙n堂”強調跨學科融合,要求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

根據“第二課堂”要求,教師培訓應注重以下內容:一是開發(fā)與設計的能力?!暗诙n堂”是“第一課堂”的深化和拓展,需要與“第一課堂”形成互補優(yōu)勢。教師應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規(guī)劃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式與活動方案,并根據需要開發(fā)校本教材,保證“第二課堂”順利開展。二是組織與協(xié)調的能力?;顒訉嵤┑倪^程中,需要教師協(xié)調各方的資源和關系,組織管理過程。三是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暗诙n堂”通常涉及更多的是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如科研項目、科技活動、社團實踐等。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開發(fā)、組織好“第二課堂”的各類活動。四是信息素養(yǎng)能力。身處信息時代,課程開發(fā)設計的很多資源需要通過網絡來收集、整合和處理,活動的組織實施也離不開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師要以課程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注重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素養(yǎng)。

三、堅持整合開發(fā),注重多措并舉聚合力

“第三課堂”是指校門之外的社會實踐學習場所,主要以研學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勞動教育基地、文化館、博物館、體育館等校外教育服務設施和志愿者服務、社區(qū)服務為活動載體。

學校與校外場館應在以下方面進行對接合作:一是共同開發(fā)特色課程。因地制宜,整合資源,開發(fā)特色課程。二是優(yōu)勢互補,共同培養(yǎng)師資。應通過實踐摸索、自主學習、組建團隊等方式,培養(yǎng)跨學科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庫,解決師資匱乏的問題。三是合作組織教學活動。結合實際,梳理教學經驗,總結教學策略,制訂教學計劃,采用探究、體驗、參觀等形式,利用主題式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模式,合作開展教學活動。

總之,“三個課堂”的師資培養(yǎng),需要多措并舉形成合力,進而發(fā)揮各方優(yōu)勢,助力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專項課題“‘三個課堂’視域下普通高中青年教師培養(yǎng)路徑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SGH22Y064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