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打破界限,共創(chuàng)價值
作者:樊佳玥
發(fā)布時間:2024-10-21 10:56:58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想必很多同學都聽到過甚至親歷過這樣的威脅或恐嚇:“你若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掃大街!”盡管長輩們的勸學初衷可以理解,但從這些話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對體力勞動的不屑一顧,更有甚者,會將體力勞動作為對孩子犯錯時的懲罰,將勞動與處罰掛鉤,無形之中給孩子傳遞了錯誤的勞動觀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深遠影響。然而,如上所述,輕視體力勞動者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不僅向孩子灌輸體力勞動是可恥且無用的錯誤觀念,還削弱了孩子自發(fā)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更有甚者依舊抱著“應試唯尊”的觀念,為了保證孩子有充足的時間學習,不讓他們參與學校日常勞動或其他活動,一遇到不上“主課”卻要到校的情況,就蠢蠢欲動地想給孩子請假,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任何事情他們都愿意為之代勞。但時間久了,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此外,社會層面的觀念偏差也是不容我們忽視的問題。很多人誤以為體力勞動簡單而乏味,不值得尊重,這在青少年群體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許多學生既不珍惜勞動成果,如隨意破壞教室環(huán)境等行為,也缺乏勞動意愿和熱情,如習慣性地忽視或逃避大掃除任務,甚至連基本的勞動品質都難以具備,似乎一切與考試成績無關的行為皆為“虛妄”。
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我國經濟發(fā)展過快導致的城鄉(xiāng)差距過大、分配差異明顯和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官本位思想有關,致使人們對體力勞動者的態(tài)度出現(xiàn)偏差。當然,這種情況并非只出現(xiàn)在我們周圍,西方學者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中提出了創(chuàng)造性勞動和重復性勞動的區(qū)分。他認為,創(chuàng)造性勞動需要更多的技能和智慧,因此被認為比重復性勞動更高尚。其中,體力勞動屬于重復性勞動,腦力勞動才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據(jù)此將上層階級與體力勞動分離,只是給其中一方烙上了名為“高尚”的虛假標印罷了。
事實上,社會中部分腦力勞動工作者只是在日復一日地輸入數(shù)據(jù)、下拉表格,年復一年地照本宣科、走過場,他們在生活中失去自主性和掌控感逐漸變得麻木,把“躺平”和“摸魚”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而體力勞動者也不僅僅是一下一下地掃地灑水做清潔,一磚一瓦地堆砌大廈,他們也可以在每一次的勞作中獨具匠心,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實實在在的成果,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從“北斗”組網到“奮斗者”深潛,從第三艘航母“福建號”下水到首架C919大飛機交付……每一次重大科技成就,每一個超級工程的背后,都離不開體力勞動者們靈巧的雙手。0.01毫米的較量背后是秦世俊二十年鍛造技術的支撐;從普通鉗工到研發(fā)專家,鄭志明也用自己的一次次體力勞動見證著中國制造的闊步前行;在幽暗的地層深處,中國中鐵隧道局盾構主司機母永奇駕駛這條鋼鐵巨龍在大隧道的掘進中尋夢而行。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勞動并不僅僅是為了生存,更是為了追求內心的滿足;用雙手去勞動不是重復簡單的麻木性動作,而是不斷地精進創(chuàng)新。
體力勞動中的重復動作并不是“低人一等”,它是質變前的積累,是不懼枯燥和漫長的蟄伏,否則那無依無據(jù)的創(chuàng)造只能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在生物演進的歷程中,人類在一遍一遍的重復中,最終學會了使用工具、生火、建造住所,由量變的積累引發(fā)質變的飛躍。在文化層面上,體力勞動也從未缺席,它是創(chuàng)造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徑,例如音樂、舞蹈等多種文化形式都源于人們日積月累的勞動實踐,無數(shù)次的翻轉騰挪、數(shù)不清的勞動號子共同交織出藝術的雛形。大國工匠們又何嘗不是如此,他們擇一事終一生,偏毫厘不敢安,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匠心,日復一日地專注一件事。
有人可能又要說了,我承認勞動是必要的、榮耀的,但我現(xiàn)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是掙錢養(yǎng)家,我已經埋下了勞動精神的種子,等我考完試、掙夠錢再去勞動吧,今天我就不掃地、不刷碗、不洗襪子了。
此言謬矣,就以學習為例,勞動與學習并不相悖,愛學習的人即使耽誤了一點兒時間,也會想方設法地補回來。以學習為托詞,永遠只是不愿意勞動的借口罷了。
勞動中所提升的個人素養(yǎng)也會反哺學生的學習生活,助力其成長。有些校園服務隊的戰(zhàn)線拉得太長,直至早讀過半都不愿意歸班。學習也是一樣,都是坐在教室里,學生中有多少人在全神貫注地聽講、閱讀、思考?有的人每天卡點狂奔到教室,先花十分鐘平復自己狂躁的心跳,再花一個早讀的時間躲在老師的視線盲區(qū)吃完早餐,最后花兩節(jié)課的時間犯困消食,終于在第三節(jié)課才真正地睜開了自己的雙眼……
珍惜時間、全神貫注、恪守約定、精益求精、耐心專注……這些良好品質都可以通過勞動得以提升。畢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學會勞動,這便是對學以致用最好的解釋。
當今社會人們心浮氣躁,很多人過分追求“短平快”帶來的短暫利益,卻忽略了成人成才的本質。讓我們去天地間勞動吧,用勞動精神裝點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讓我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吧,這樣你也會更加珍視自己的付出和努力!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經開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