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識字教學傳遞漢字文化
作者:■文/柳青青
發(fā)布時間:2024-12-03 09:03:4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每一個漢字里都蘊含著厚重的歷史,向我們傳遞著文化的情感與力量。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第一學段是識字教學的重要時期,教學中適時滲透漢字文化,可以讓學生的識字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更有內涵,學生能通過識字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感受語言文字及作品的獨特價值,以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中汲取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感。識字既是一種能力訓練和文化熏陶,又是一種習慣和修養(yǎng)的生成,還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因此,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第一學段,作為學生識字學習的一個重要時期,教師在日常識字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會認字會寫字之外,還應注重漢字文化的滲透,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使課堂內容變得更加豐富、立體及富有內涵。
一、巧借教材上好識字第一課
從教材編排來看,一年級第一課是識字,其設置既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也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開始階段就能感受到漢字和漢字文化的魅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寫字很有用》及古人通過結繩、契刻等方式記事的小故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漢字傳遞信息的準確性和學習漢字的價值及意義。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字體等,深入感受悠久的漢字文化及傳承,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此外,我國素有書畫同源一說,教師可以以“日”字為例,依次給學生呈現(xiàn)“日”字的圖畫及演變過程,讓學生通過畫一畫、猜一猜、認一認來感受漢字表意這一突出的特點,通過“月、山、川、水”等猜字游戲,讓學生將字與畫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克服漢字學習時的畏難情緒,使學生對漢字學習充滿濃厚的興趣。
二、巧借組詞感受漢字內涵
在低年級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組詞是其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面對一個漢字,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意思,引導學生組成不同的詞語,因而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抓好時機,在潛移默化之中向學生滲透漢字文化,以使學生的識字學習更富有厚重感。例如,在讓學生用“杏”字組詞時,學生會組出“杏樹、杏子、銀杏”等詞語,這時教師可以抓住時機適當拓展出“杏林”和“杏壇”兩個詞語,通過“鐘南山爺爺譽滿杏林”和“我老師身在杏壇”的情境描述,讓學生明白了杏林指醫(yī)學界,杏壇指教育界,雖然一字之差,卻代表著不同的領域。“子”這個字學生并不陌生,“桌子、盆子、被子、妻子”等詞語學生張嘴就來。除了這些,教師還可以再適時補充一些,如“子”在古時候是對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的尊稱,比如孔子、孟子、莊子、墨子等,他們都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人物。教師通過以上這些巧妙引導和拓展,在加深學生生字記憶的同時,還可以更好地傳承漢字文化,彰顯漢字的巨大魅力。
三、巧借故事展現(xiàn)漢字趣味
學生識字初期,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通過形聲字拆分、漢字猜謎等方式來分析字形,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記憶漢字。但是在關注識字教學趣味性的同時,還應注重結合漢字的構字特點、演變過程等,以使自己的識字教學更有文化內涵,學生的記憶也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學“家”字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方式向學生展示“家”字的演變過程,同時配上講解?!凹摇毕旅娴摹磅埂敝傅氖秦i一類的家畜,在距離我們很遠的古代,這些家畜沒有固定的圈養(yǎng)區(qū)域,它們自由地生活在戶外。后來,人們給它們蓋了固定的房子,而這就是“家”字上面的“宀”,從此,這些動物們也有了溫暖的“家”。教師故事一樣的講解描述使教學變得更有趣的同時,又很好地傳遞了漢字文化,課堂也因此變得妙趣橫生。再如,在學習“中國”這兩個漢字時,教師可以先問問學生:“你們知道這兩個字最早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嗎?”緊接著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順勢導出青銅器——何尊,并告訴學生,“中國”二字最早出現(xiàn)在西周初年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上,而這個何尊就出土于我們的家鄉(xiāng)寶雞。小小的信息關聯(lián)到學生的身邊,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漢字的演變過程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漢字作為一種以形表意的文字,每一個字形,甚至每一個構字的部件都能夠反映出遠古先民生活的印記和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脈絡。
識字教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內容,尤其在小學第一學段,教師一定要充分挖掘漢字背后的內涵,讓漢字說話的同時,傳遞漢字文化,彰顯漢字魅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漢字感受到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感。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qū)金河尚居小學



